报告由中国旅游研究院(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)发布
一、需求增长的换挡期
1. 市场规模预测
2024年国内夜间旅游总花费预测将达到1.91万亿元,较去年同比增长21.7%。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经济专项研究。
2. 持续上涨的夜间旅游需求
自2021年以来,夜间消费的金额及笔数占比持续上升。2024年前三季度,游客夜间消费金额占比增长了近4个百分点。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经济专项研究。
3. 夜游市场温度计:国庆长假夜间游客全国分布图
2024年国庆长假夜间客流区域分布密度显著增长。游客夜间消费金额和笔数占比分别为34.3%、29.2%。景区夜间游客同比去年上涨33.2%。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经济专项研究。
4. 换挡之内容升级
夜间旅游从夜景观光全面转向多维深度体验,注重在地文化、艺术性和轻松感。夜间旅游产品更加多样化,涵盖古镇乡村、文娱综合体、城市夜行、逛三园等。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经济专项研究。
5. 换挡之场景演变
夜间旅游停留与偏好场所趋向于本地生活场景,如休闲文娱场所、夜市/集市、特色街区等。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经济专项研究。
6.换挡之诉求转变
国民夜间休闲诉求从“悦人”转向“悦己”,更加追求放松身心、开心快乐和新奇有趣的夜游产品。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经济专项研究。
7. 换挡之持续细分
代际差异显化,需求分层更加明晰。面向不同收入群体的夜游场景与内容需求持续分化。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经济专项研究。
二、供给侧的积极回应与结构优化
1. 夜间经济政策
基础五条:景区、文博场馆、公共交通延时开放;提升夜间产品供给;夜间消费券;夜市、外摆、店装的正规化;城市夜间安全卫生。
创新五条:限时步行街;24小时城市建设;城市夜间品牌建设;《夜游指南》《夜生活地图》;24小时开放保险、保理。
国际五条:“夜市长”“夜间CEO”;城市夜间经济发展规划;数据监测体系;评价体系(紫旗);国际夜游产品品牌共建。
2.旧赛道里的新供给
景区夜间开放率从56.7%提升至63.1%。文博场馆夜间开放率上升至35.2%。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经济专项研究。
3. 旅游演艺场景变化
场景从景区、剧院向文博场馆、街区商圈、古镇乡村等拓展。类型从实景演出向沉浸式、环境式演艺转变。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经济专项研究。
4.市场竞争加剧,产业结构优化
大型夜间旅游创造商和服务商不断夯实主业,推动产业链完善。中小微企业注重产品研发,面向C端的产品创造加速。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经济专项研究。
5.各领域专业选手延展产业链进入夜游赛道
音乐艺术、社群经济、存量盘活等多领域市场主体加速入场,供给内容服务品质化、专业化提升。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经济专项研究。
三、问题导向的战略路径
1. 国民夜间休闲有需求
夜间供给需从点的集聚向网状分布转型,打造“15分钟夜间便民休闲圈”。满足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夜间休闲需求,提升城市夜间休闲供给。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经济专项研究。
2. 游客夜间旅游有要求
面向未来的文化引领业态创新,提升日夜有效承接,增强吸引力。解决景区日间客流的夜间转化问题,避免同质化和单一性。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经济专项研究。
3. 区域性失衡和新蓝海区域
关注大型客源地、城乡区域、下沉市场的夜游需求。打造客源地及周边辐射区域的夜游休闲产品,满足下沉市场需求。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经济专项研究。
4. 品牌不是口号,夜间经济发展需要城市维度的战略规划
构建城市夜游体系,制定城市维度的战略规划与运营。构建专业运营机构,吸纳专业市场主体进入,建立稳定的数据监测体系和动态评估机制。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经济专项研究。
❗免责声明以上报告均系本平台通过公开、合法渠道获得,报告版权归原撰写/发布机构所有,如涉侵权,请联系删除 ;
❗资料为推荐阅读,仅供参考学习,如对内容存疑,请与原撰写/发布机构联系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