付费资源

报告由红餐产业研究院、联合利华饮食策划、预制菜调味产业分会联合发布。
数据来源:包括红餐大数据、桌面研究、行业访谈、红餐调研数据等
一、预制菜行业全貌
✔️相关标准逐步完善:预制菜产业标准体系逐步完善,目前现行相关标准共计 406 项,尚无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,六部门联合发布《通知》规范预制菜范围并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和监管。
✔️进入快速发展期:我国预制菜产业从上世纪 80、90 年代萌芽,进入快速发展期,发展从粗放无序到精细化、高质量化。
✔️市场规模持续增长:2023 年预制菜市场规模为 4990 亿元,同比增长 15.9%,2024 年预计突破 5600 亿元,相关企业存量稳步增长。
✔️B 端驱动因素:2023 年全国餐饮收入突破 5 万亿元,连锁化率加速,餐企降本增效需求增长,预制菜需求持续释放。
✔️C 端驱动因素:社会节奏加快,家庭户规模缩小、老龄人口比例增加、企业职工工作时间延长等因素使便捷性烹饪需求增长,预制菜受青睐。
✔️水产预制菜潜力大:海鲜餐饮热度持续高涨,水产预制菜在 B 端和 C 端市场需求上升,多地积极发展水产预制菜产业,2023 年市场规模达到 1260 亿元,2024 年有望突破 1500 亿元。
二、水产预制菜细分市场
五大类企业角逐市场
✔️各类企业协同发力:水产预制菜市场参与者包括水产类供应链企业、速冻食品企业、专业预制菜企业、餐饮企业、生鲜电商企业,它们共同推动产业健康发展。
✔️B 端为主要市场:重点企业销售渠道基本包含 B 端,近年部分企业开始布局 C 端市场,“大 B 端,小 C 端” 是目前发展特征。
✔️需求端差异显著:B 端需求方注重降本增效、标准化和定制化,C 端消费者看重便捷性、口感和味道,需求变化快。
✔️B 端需求方类型多样:包括大型连锁餐饮企业、高级酒店、外卖专门店、小餐饮门店、团餐、乡厨等,需求点各异。
✔️研发生产存在痛点:存在产品品质、口感及差异化不足,生产工艺标准化、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,冷链运输和食品安全风险等问题。
✔️C 端消费场景丰富:消费者以女性为主,中高等收入人群居多,主要分布在一线、新一线、二线城市,近七成消费者预计未来一年购买次数增加,偏好 “鲜香麻辣” 风味,酸菜鱼预制菜销量较高。
细分类别解读
✔️鱼类预制菜:产品种类丰富,企业生产工艺不断提升,酸菜鱼、烤鱼品类基础较好,入局者众,部分企业积极探索解决方案。
✔️虾类预制菜:食材百搭、形态多样,企业发展较快,产业链完备,小龙虾和虾滑是爆品,虾滑应用场景逐渐拓展。
✔️鲍鱼海参类预制菜:预制菜使鲍鱼海参从高端走向大众市场,能缩减泡发、炖煮时间,提升烹饪便利性。
✔️贝壳小海鲜类预制菜:应用场景丰富,小海鲜预制菜热度持续走高,能保持原有风味,降低存储运输难度。
✔️蛙类预制菜:从初加工转向深加工,牛蛙预制菜市场逐渐起量,消费场景丰富。
✔️其他类预制菜:企业以差异化突围,小众水产预制菜正被持续发掘,如龟鳖类和海藻类预制菜。
三、水产预制菜发展趋势
✔️强调健康与营养:未来水产预制菜企业将更注重产品的健康和营养性,强调新鲜、天然的食材原料和均衡的营养配比,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。
✔️产品创新趋向细分化、柔性定制化:产品将更具针对性,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,加工处理和预制技术将更加精细化。柔性定制化生产模式可助力餐企菜品创新,实现差异化竞争。
✔️水产预制菜产业集群化:我国水产资源分布不均,未来水产预制菜产业将通过集群化发展实现产业链优化、技术创新、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,提升整体竞争力,如福建连江、广东湛江、辽宁大连等地区。
✔️销售渠道逐步多元化、国际化:未来水产预制菜销售将注重线上线下双渠道融合,已有企业采取 “深耕 B 端,拓展 C 端” 策略。同时,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,越来越多企业将走出国门,拓展海外市场,如鱼类、虾类、蛙类预制菜企业。
数据周期为 2023 年 1 月 – 2024 年 4 月。
相关机构介绍
中国调味品协会预制菜调味产业分会:组建目的是统筹预制菜调味产业全链路资源,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,工作内容包括标准制修订、服务企业、信息交流、人才培养、数据研究、品牌推广等。
红餐产业研究院:隶属于红餐网,是专注餐饮产业发展的研究机构,提供高质量研究和咨询服务,研究成果包括行业报告、案例研究、专业榜单等,“红餐大数据” 小程序可提供大数据查询和分析服务。
联合利华饮食策划:拥有近百年调味品经验,专注服务餐饮行业,提供高品质专业调味品及餐饮解决方案,通过预判、创新、还原三个层次专注缔造大师味道,并深度赋能行业发展。
❗免责声明以上报告均系本平台通过公开、合法渠道获得,报告版权归原撰写/发布机构所有,如涉侵权,请联系删除 ;
❗资料为推荐阅读,仅供参考学习,如对内容存疑,请与原撰写/发布机构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