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报告背景
本报告基于红餐大数据,结合桌面研究、调研数据和专家意见,对薯条专门店的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,旨在为从业者、投资人和消费者提供参考。
二、赛道概况
✔️市场规模与增长
• 市场规模:截至2025年2月,全国薯条专门店超过2000家,比2023年底增长45.1%。预计2025年全国薯条市场规模接近200亿元。
• 全球市场:2023年全球薯条市场规模超过270亿美元,预计未来以6.3%的年复合增长率继续增长。
✔️发展历程
• 引入阶段:20世纪80年代末,随着西式快餐进入中国,薯条作为配餐被引入。
• 多元化阶段:市场竞争加剧,薯条产品在口味、形状和搭配上不断创新,薯条专门店开始出现。
• 本土化生产阶段:下游消费需求推动,薯条供应链逐渐本土化,国际和本土供应商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。
• 市场培育阶段:肯德基、麦当劳等品牌扩张,薯条被更多消费者接受,消费场景日益丰富。
✔️政策利好
• 产业扶持: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扶持马铃薯产业发展,推动全产业链开发。
• 产量增长:2024年中国马铃薯产量预估超过1900万吨,冷冻薯条年产量达50万吨。
✔️市场认知度
• 消费场景多元化:薯条不仅作为西式快餐的配餐,还广泛应用于米饭快餐、粉面、火锅、中式正餐等多个餐饮领域。
• 消费群体广泛:薯条的市场认知度高,受众广泛,消费场景包括主食、休闲零食等。
✔️发展优势
• 制作简单:薯条制作工序简单,标准化程度高,出餐速度快。
• 毛利高:主要原料马铃薯价格低廉,产品毛利高。
• 易“上瘾”:油炸食品的酥脆口感和香气刺激食欲,具有一定的“成瘾性”。
三、发展亮点
✔️产品创新
• 多维度创新:品牌在口味、形状、配菜和食材上不断创新,推出如奶酪洋葱味、麻辣香锅味、卷卷薯、惠灵顿肉肠酱酱薯等产品。
• 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:既有本土化的中式风味,也有国际化的西式风味。
✔️门店选址
• 高流量地段:薯条专门店多选址于购物中心、大型商场和商业街,以档口模式为主,不设堂食区域,主打外带和外卖。
✔️门店装修
• 年轻化设计:装修以鲜亮色彩为主调,如红色、粉色、橙色等,契合年轻人审美,适合拍照打卡。
✔️品牌传播
• 多渠道营销:品牌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产品魅力,打造品牌IP;线下通过联名合作、推出周边产品、邀请网红达人参加一日店长等方式提升影响力。
✔️供应链成熟
• 本土化生产:冷冻薯条生产已全面实现本土化,上游供应商提供丰富的撒料和酱料,助力品牌快速实现口味创新。
四、区域与城市分布
✔️区域分布
• 华东地区最多:华东地区薯条专门店数量最多,占比36.0%;其次是华中、华南和华北地区。
• 省级排名:浙江、山东、河南的门店数位居前三。
✔️城市分布
• 二线城市为主:二线城市薯条专门店数量占比最高,为24.6%,其次是三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。
• 一线城市领先:上海、深圳、广州和北京的薯条专门店数量位居前四。
五、品牌与门店情况
✔️品牌创立时间
• 新兴品牌为主:多数品牌于2022年以后创立,如Potato Corner、putoto、Potato Gao等。
✔️门店规模
• 小型门店为主:96.3%的品牌门店数在10家及以下,仅有少数品牌门店数突破50家。
✔️人均消费
• 集中在1030元:近八成门店的人均消费在1030元区间。部分品牌通过设置不同分量或添加高价值感食材拓宽价格带。
六、展望与建议
✔️市场展望
• 跨越西式快餐界限:薯条将成长为一个兼容并济的大赛道,涵盖更多元化的口味、形式与体验,并与其他赛道相融合。
✔️赛道痛点
• 产品同质化:市场上的薯条产品口味趋同,缺乏差异化。
• 价值感不足:消费者认为薯条专门店的单价偏高,性价比不高。
• 品牌力不足:本土品牌多为网红品牌,缺乏深入的品牌建设。
• 竞争激烈:薯条专门店面临来自西式快餐和其他餐饮赛道的竞争。
✔️经营建议
• 加强产品创新:探索新的口味、形状、烹饪方式和食材搭配,结合健康消费需求推出低油低盐产品。
• 加强品牌建设:明确品牌定位,通过社交媒体和线上线下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。
• 提升价值感:优化食材、烹饪方式、门店装修和服务,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。
❗免责声明以上报告均系本平台通过公开、合法渠道获得,报告版权归原撰写/发布机构所有,如涉侵权,请联系删除 ;
❗资料为推荐阅读,仅供参考学习,如对内容存疑,请与原撰写/发布机构联系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