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缤纷的面条世界
面条在中国饮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,还因形状长而被视为长寿、福气的象征,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被食用外,也是岁时节庆不可缺少的吉祥食品。
一般来说,北方面条较粗旷,各式拉面、宽面、刀削面及面疙瘩做成的牛肉面、炸酱面、打卤面等,都是著名的北方面。南方面条多以细面为主,吃法上较讲究火候及口味,著名的黄鱼面汤、雪菜煨面、广州炒面等,都是南方面的典型。另外,某些带有地方鲜明特色的食材,也融入面食中,如担担面、酸辣面等,就是四川面食的代表。
煮面诀窍
水量要够,水面要宽:煮面的水量至少要有面条的两倍多,锅最好也选直径较大的,这样才能让面条在沸水中有足够的空间翻滚,能均匀熟透,而不会黏结在一起。
水开后才下面条:一定要等锅里的水烧开后才放面条。如果水没开就下面“浸泡”,煮面的水会变得混浊,非但不能使面条快速煮熟,反而容易使面条糊烂。如果是做汤面,还会使面汤也失去清爽的口味。
视面条粗细酌量加冷水:面条下锅,水烧开后,一定要加些冷水,使水变清再煮开,直到面条煮到透而不烂。一般面条通常加一次水即可,面条越粗、越宽,加水的次数越多,像刀削面等又粗又宽的面条,甚至要加三次冷水才能煮熟。
做汤面时,汤和面最好分开煮:生面条含水分多,制作时为了防止黏结,通常会撒上许多干面粉,直接放进汤中煮会使面汤混浊、糊稠,不但影响汤汁的口感,面条也会变黏,所以煮面时最好将面与汤分开煮。
最好现煮现吃:煮好的面条捞出后,如不马上食用,可拌入一些香油或色拉油以防止黏结,但带汤的面最好立即食用,以免面条在汤里浸泡太久,吸入过多的汤汁而膨胀。
乌龙面怎样煮才不会又软又烂:乌龙面多是熟面,不适合久煮。有两种方法可以保持其韧性:一是面条放入滚水中烫熟,立刻捞起,沥干,等汤煮好盛入碗中再加入面条;二是将所有配料烫熟,待高汤煮滚,放入乌龙面烫一下,关火,盛入碗中,再加入配料。
阳春面和拉面有什么不同:阳春面是用中筋面粉制作,不耐久煮,口感虽结实,但嚼劲不足。拉面是用高筋面粉制作的,除了口感较阳春面结实及耐煮之外,面质也较韧,富有嚼劲。
吃法各有巧妙
汤面:将煮熟的面条放入碗中,冲入煮好的高汤,就是所谓的汤面。由于汤与面分开煮,吃起来口感较清新。为了避免面条浸泡在热汤中变软烂,煮面时别将面条煮得太熟(通常煮至九分熟即可),还要选择较筋道、不易软糊的面条。
煨面:煨面是汤面的一种,制作煨面时,须将面条放在高汤中,以小火慢慢煨煮,因此面条一定要选耐久煮的种类,以煮到烂而不糊为佳。
干拌面:做干拌面时面条不要煮得太烂,还要注意面条本身是否能吸附酱汁,否则吃起来面归面,酱归酱,就不是滋味了。适合做干拌面的有各种粗细拉面、阳春面、意大利面、刀削面、猫耳朵等。
炒面:炒面主要是使用熟面来制作,除了油面外,几乎所有面条都要先用水煮,再下锅炒,因此要求面条的韧度高,以免一煮就软、不易入味。至于广州炒面及两面黄,是将煮好的面用油炸或煎的方式做成,再将炒料淋上,传统上这两种面用的都是鸡蛋面。适合做炒面的面条有宽面、刀削面、阳春面、油面、乌龙面、鸡蛋面、猫耳朵等。
凉面:凉面主要是面条煮好,放凉或是冷藏后,拌入各种口味的酱汁制作而成,油面、乌龙面、鸡蛋面等都很适合。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