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前言
2024年,中国从生产型社会迈向消费型社会,消费不再只是满足实用需求,商品背后的情感链接、文化表达和符号意义变得越来越重要。本报告通过十个具象化的趋势词汇,结合数据描绘过去一年的生活状态,为2025年提供参考。
二、十大生活趋势
✔️为情绪买单
现象:情绪价值成为年轻人的“刚需”消费,如毛绒玩具Jellycat、脱口秀等成为“精神布洛芬”。
背后逻辑:消费者行为从关注使用价值转向关注商品的情绪价值和文化特性,年轻人在经济周期的转折期面临高压力,通过消费获得心灵抚慰。
✔️人人都爱新中式
现象:新中式文化在服饰、影视、动漫等领域全面崛起,如汉服走向“常服化”,李子柒回归引发热潮。
背后逻辑:新中式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,年轻人通过创新让中式文化“活”起来,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。
✔️积极“发疯”
现象:年轻人通过“发疯文学”和“抽象行为”表达情绪,如“打工人发疯工牌”“已读乱回”等。
背后逻辑:这种行为是对现实束缚的反抗,年轻人通过夸张的形式表达真实想法,寻找群体认同感。
✔️AI里AI气
现象:AI工具广泛应用于工作和生活,如ChatGPT、文心一言等成为打工人的好帮手。
背后逻辑:AI不仅是生产工具,也是情感代偿的手段,帮助人们在高效工作的同时获得情感支持。
✔️低成本体验
现象:年轻人热衷于通过低成本方式获得丰富体验,如9.9元体验课、政府组织的青年夜校等。
背后逻辑:年轻人拒绝被消费主义裹挟,通过高性价比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消费方式。
✔️到小城去
现象:小城、县城成为年轻人偏爱的旅行目的地,如《黑神话:悟空》带火山西旅游。
背后逻辑:年轻人渴望慢节奏生活,小城游成为治愈自我的方式,热门影视剧IP助力“小城热”。
✔️运动“回血”
现象:运动成为年轻人“回血”的有效途径,如羽毛球、攀岩等运动热度上升。
背后逻辑:健康是好好生活的重要前提,年轻人通过运动获得正面影响,向运动偶像致敬。
✔️溯源本土风味
现象:年轻人追求本土特色美食,如天水麻辣烫、上海排骨年糕等。
背后逻辑: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成为“美食挖掘机”,本土特色美食承载着地方文化记忆。
✔️亲密“有间”
现象:人们在亲密关系中强调“我”的主体性,追求“亲密但有间”的关系。
背后逻辑:社会对婚恋和家庭关系的接受度多元化,年轻人更关注自我感受。
✔️她语权
现象:女性题材作品和女性创作者崭露头角,如《玫瑰的故事》《山花烂漫时》等。
背后逻辑:女性经济独立,成为传播主体,建立新的叙事方式,推动女性话题的影响力。
三、商业趋势
✔️热梗横财
现象:网络热梗带动“意外消费热潮”,如《繁花》带火上海排骨年糕,瑞幸推出《玫瑰的故事》联名款。
背后逻辑:热梗包含高浓情绪价值,成为社交货币,品牌通过IP关联产品承接移情消费。
✔️记忆力红利
现象:品牌从争夺注意力转向占领记忆力,如百雀羚借势《繁花》实现销售额增长。
背后逻辑:流量红利见顶,品牌复利长存,叙事型信息更容易进入记忆。
✔️国货牛市
现象:国货品牌在多个领域表现强劲,如德佑与《庆余年2》联名,洽洽与《喜剧大会》合作。
背后逻辑:国货品牌借助文化IP提升品牌力,缩短与国际品牌的差距。
四、写在最后
2024年,个体生活呈现出许多独特趋势,背后都离不开对情绪价值的追求。这些趋势看似琐碎,但正是众多个体的“小需求”“小情绪”相互交融,形成了具有一定受众面的生活“显学”。
在复杂多变的碎银时代,情绪红利如同缝隙里的光,只有从个体需求中挖掘出共性趋势,才能捕捉到这一缕缕微光,发现更多商业向上的可能性。
五、出品机构
本报告由DT商业观察出品,撰写团队包括李晶、罗琦、郑晓慧等。
DT商业观察是第一财经旗下年轻态财经商业媒体,长期关注消费、互联网、电商等领域。
❗免责声明以上报告均系本平台通过公开、合法渠道获得,报告版权归原撰写/发布机构所有,如涉侵权,请联系删除 ;
❗资料为推荐阅读,仅供参考学习,如对内容存疑,请与原撰写/发布机构联系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