付费资源

审定者记
一般人常认为,学校教的东西太理论,以至于无法应用到实务上。甚至在职场上,许多前辈还会要你忘了学校教的那一套。但事实上,许多实务上的做法都有学术理论可循,只是较精简的教科书未提及两者的关联,或是老师没时间详尽地讲解某个实例所应用的理论基础。当然也有可能是,有些老前辈并未想到,他多年来摸索出的经验是可以用理论来证明的,甚至还能由此举一反三,创造更多有用的实务做法。
食品科学相关学科是把食材当作研究对象,不断用各种工具或理论来分析、测定或组合,最后放到别人的口中,但不会想到把研究对象放进自己的嘴里。至于餐饮学科,则是想尽办法让食材成为可口的餐点,只要按步骤做得好吃,就不用太在意好吃的原理是什么。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虽然熟悉普通化学、普通生物学等相关知识,但并不知道如何把这些知识用到厨艺上。对于餐饮专业的学生来说,食物学也是必修科目之一,但学分不多,至于化学或生物学等基础科目则不在学习范围内,因此在教学上自然受限,且不受学生重视。同样都是在研究食材,这两个学术群体的差距却是如此之大。
而“食物与厨艺”系列丛书可拉近两者的距离,补充学术上彼此的不足。它可以被看作是食物学或食品科学的非传统式教科书。原本食物学或食品科学就涵盖了食品化学、生物化学、植物学(包括农艺和园艺)、畜产学、微生物学等学科,而作者哈洛德·马基还加入了文化、英文字源与厨艺的部分。不过因为涵盖的范围比传统教科书更广,并花更多篇幅来讨论厨艺的相关原理,所以作者也只能挑选厨师较常遇到的问题做详细说明。而为了让一般人对书中所用语言产生亲切感,作者有时会舍弃冷冰的学术用语,例如作者几乎都以糖(sugar)来取代碳水化合物(carbohydrate)一词,以氨基酸链(amino acid chain)来取代多胜肽(polypeptide)。学术用语有其特定的指称对象,较不易造成误解,在此,我们可以明白作者为什么这么做,但希望读者能了解这两种用词还是有差异的。
“食物与厨艺”系列丛书的中文版是由不同译者翻译而成,经编辑润饰后,再由我按照原文来校订中文。本书处理的范围很广,文字多而庞杂,翻译起来的确工程浩大,查证的过程更是繁琐;而现在的电脑档案可以追踪每个修订过程,我也得以看到编辑在中文稿上的确花了很多心思,也下了很大的工夫。由于书中所讨论的范围甚为广泛,作者还描述了许多西方文化上的餐饮传统,餐饮用语又常用英文以外的文字(如法语、意大利语等),且英文文体自由挥洒,这些都是翻译方面艰难的挑战。另外,作者在描述原理时,因为刻意避开学术名词,因此翻译成中文时,难免会拗口难懂,或是太过精简反而难辨句义,这些都得整段重新调整。但由于出版日程已定,有些部分虽仍觉得可以修饰得更好,却也不得不搁笔。另外,有许多外文名词尚无学术界公认的中文译名,书中所用译名尚祈各界人士赐教斧正。
本书描述了许多西方的厨艺技巧与传统,可让我们一窥西方几百年来的精华,也会引发我们进一步了解相关信息的好奇心。专业的外文术语是与国际沟通或查阅资料的重要工具,但考虑到一般读者在看到外文时,会将之当作枯燥的教科书,所以本书仅在重要名词出现的第一次加附外文。对于热衷于厨艺的有志之士,如此做法可能就减少了熟悉专业外文名词的机会,因此建议读者再增购英文版来对照阅读,相信定会有更多收获。
——陈圣明,台大农化系博士,开设厨房化学实践等课程
关于作者
哈洛德·马基,世界知名的食物化学和烹饪权威,先后在加州理工学院和耶鲁大学攻读物理学和英国文学。
《食物与厨艺》系列丛书于1984年首度出版,被《时代》杂志誉为“小巨作”;
2004年完成第二版修订,增补了2/3的内容,同年被国际专业厨师学会(IACP)及餐饮界权威詹姆士·比尔基金会(James Beard Foundation)评选为最佳食物类参考用书;
2005年,美国美食杂志Bon Appétit 推举哈洛德·马基为年度美食作家;
2008年,哈洛德·马基名列《时代》杂志的世界百大影响人物。
哈洛德·马基的其他著作包括The World Book Encyclopedia、Nature、Food&Wine、Fine Cooking。他目前还担任《纽约时报》的专栏作家。
哈洛德·马基的文章常见于《科学》期刊、《世界百科全书》《纽约时报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