报告由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撰写,基于多渠道数据与行业调研,从预制菜分类、发展动力、市场规模、竞争格局四大维度,系统剖析2024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。报告指出,受消费需求、餐饮降本、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驱动,预制菜行业呈快速增长态势,未来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,但当前行业竞争格局分散,标准化与集中度提升仍是核心发展方向,旨在为行业从业者、投资人及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。
一、预制菜分类
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定义,预制菜是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,经预加工或预烹调制成的预包装成品/半成品菜肴,分类方式多样,具体可从五大维度划分:
(一)按主料分类
以核心食材为划分依据,涵盖面点类(面粉、糯米制品)、蔬菜类(蔬菜及制品)、畜禽类(畜禽及制品)、水产类(水产及制品)及其他类(藻类、汤类、调味品预制菜等),覆盖日常饮食主要食材类型,满足不同消费场景的食材需求。
(二)按贮存方式分类
依据温控需求差异,分为冷冻预制菜(中心温度≤-18℃贮存运输)、冷藏预制菜(0℃-10℃条件保存)、速冻预制菜(≤-30℃速冻后≤-18℃保存)与常温预制菜(常温下可控质量)。不同贮存方式适配不同销售半径与消费场景,如冷冻预制菜适合长距离运输,常温预制菜便于线下商超陈列。
(三)按加工方式分类
按食材熟制程度区分,包括生制预制菜(未经烹饪)、熟制预制菜(已烹饪)与生熟混制预制菜(部分食材熟制)。生制预制菜需消费者后续完整烹饪,熟制预制菜加热即可食用,生熟混制则兼顾食材新鲜度与烹饪便捷性。
(四)按生产工序分类
聚焦加工环节深度,分为净菜、半成品菜与成品菜。净菜经清洗、切分、消毒等处理,可直接烹饪;半成品菜需进一步烹饪(如即烹、即配类);成品菜开封即食或简单加热即可(如即食、即热类),工序复杂度依次降低,便捷性逐步提升。
(五)按食用方式分类
以消费端操作难度为标准,分为即食食品(开袋即食)、即热食品(需微波炉等加热)、即烹食品(预加工食材配调料,可直接入锅)与即配食品(预切新鲜食材,需自行调味烹饪),覆盖从“零操作”到“简易烹饪”的全需求链条。
此外,预制菜产业链清晰,上游为农、牧、渔业及初加工业(如禽畜养殖、蔬菜保鲜、调味品加工),中游是预制菜加工生产环节(含传统速冻食品企业、专业预制菜企业等),下游通过B端(餐饮企业、团餐机构)与C端(商超、电商平台、社区生鲜)渠道触达消费者,冷链物流贯穿全链条,保障产品新鲜度与运输效率。
二、预制菜行业发展动力
(一)消费端需求升级:便捷化需求催生市场空间
城市化进程加快,高线城市人口密度高、生活节奏快,叠加家庭小型化趋势(2020年户均人口2.62人,“一人户”超1.25亿户)、女性就业率提升及人口老龄化,消费者对烹饪便捷性需求激增。家庭规模越小,做饭的时间、食材成本越高,预制菜因简化烹饪流程、降低操作门槛,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。
(二)餐饮端降本增效:标准化需求推动B端渗透
餐饮企业面临人工、房租成本攀升压力,而连锁化率提升(2022年达19%,较2018年提升7个百分点,远低于美国54%的水平)对供应链标准化、工业化要求更高。使用预制菜虽使原材料成本增加5%,但可减少10%人力成本,净利润提升约7%,且能保证口味稳定与食品安全。头部连锁餐饮如真功夫、吉野家预制菜占比已超85%,B端成为预制菜核心需求场景。
(三)渠道与技术支撑:冷链与零售体系完善
线上线下渠道持续丰富,从传统农贸市场、商超,到外卖平台、社区电商、直播电商,预制菜触达消费者的路径不断拓宽。同时,冷链物流技术发展与仓储体系完善,大幅降低产品配送损耗,为预制菜长距离运输、扩大销售半径提供保障,尤其是低温预制菜的市场覆盖能力显著提升。
(四)政策与标准加持:行业规范化发展加速
政策层面,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培育预制菜产业,国务院、工信部等部门后续出台政策支持预制菜基地建设、标准化提升,多地政府(如广东、山东、北京)设立产业基金,618个县(市、区)重点发展预制菜。标准层面,2022年以来行业自律组织(如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)相继成立,团体标准密集发布,国家标准已于2023年底送审,标准体系、认证体系逐步形成,推动行业从“野蛮生长”向规范发展转型。
三、预制菜行业市场规模
(一)整体规模快速增长,未来有望破万亿
行业呈高速增长态势,据艾媒咨询数据,2019-2022年市场规模从2445亿元增至4196亿元,年均增速显著。预计2023-2026年将持续扩容,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,达10720亿元,长期增长空间广阔。
(二)人均消费差距显著,提升潜力较大
从人均消费量看,2022年我国人均预制菜消费量为9.1KG,而美国、英国、日本分别达16.1KG、16.8KG、23.2KG,我国人均消费仅为日本的约39%、英美两国的约54%,随着消费习惯养成与产品渗透率提升,人均消费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。
(三)细分品类结构:米面蔬菜类占比最高
2022年细分品类中,米面、蔬菜类预制菜市场规模1925亿元,占比46%,为第一大品类;肉禽预制菜占比29%,水产预制菜占比25%。米面蔬菜类因消费频次高、适配场景广(如早餐、快餐),成为市场主流;肉禽与水产预制菜则依托食材升级与口味创新,增速逐步加快。
(四)市场结构:B端主导,C端潜力释放
当前市场以B端为主,占比达80%,主要覆盖餐饮连锁店、外卖、团餐及乡厨等场景;C端因消费者接受度、产品认知度仍在培育阶段,占比相对较低。但随着国家标准出台、产品品类丰富(如即食代餐、家庭宴席套餐),C端需求将逐步崛起,预计2026年B端与C端市场占比有望持平至1:1。
四、预制菜行业竞争格局
(一)参与者类型多样,跨界企业持续涌入
行业处于成长阶段,参与主体涵盖多领域:上游农林牧渔企业(如新希望、国联水产,依托原材料优势布局)、传统速冻食品企业(如三全、安井,以标准化产品切入)、专业预制菜企业(如味知香、信良记,深耕细分品类)、食材供应链服务商(如蜀海、望家欢,聚焦B端服务)、餐饮企业(如海底捞、贾国龙功夫菜,延伸招牌菜品)及零售企业(如盒马、叮咚买菜,打造自有品牌)。此外,格力、老板电器等跨界企业从生产设备、冷链设备领域进入,进一步丰富行业生态。截至2023年底,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达8万家,2023年新增4026家。
(二)地域特征明显,尚未出现全国性龙头
受冷链运输半径(物流成本与新鲜度限制)与南北口味差异影响,企业多聚焦区域市场,如山东、河南、广东、江苏、四川等地企业数量居前,但全国性龙头尚未形成。多数企业辐射范围有限,产品适配本地口味,跨区域扩张难度较大。
(三)市场格局分散,集中度提升是长期趋势
当前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,企业定位、产品模式差异大,处于模式探索阶段,头部企业市占率均不超过5%,CR5(行业前五企业集中度)极低。对比日本(上世纪80年代CR5近75%,当前日冷等五大企业市占率达80%),我国预制菜行业集中度提升空间巨大。未来,具备上游供应链整合能力、中游产品创新能力与下游渠道优势的企业,有望通过并购整合成为平台型龙头,推动行业格局逐步明朗。
五、报告说明
本报告数据来源于艾媒咨询、赛迪顾问、中国饭店协会、企业公开信息及深企投产业研究院调研整理,统计周期覆盖2019-2026年(含预测)。报告聚焦预制菜行业核心维度,旨在呈现行业发展全貌,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。需注意的是,行业处于快速变化阶段,市场规模、竞争格局等数据可能随政策、技术、消费趋势调整而变化,后续需持续跟踪研究。
❗免责声明:以上报告均系本平台通过公开、合法渠道获得,报告版权归原撰写/发布机构所有,如涉侵权,请联系删除 ;
❗资料为推荐阅读,仅供参考学习,如对内容存疑,请与原撰写/发布机构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