付费资源

报告由:世嘉咨询发布
一、行业发展总览:定义、历程与宏观环境
(一)行业定义与核心范畴
预制菜是以农、畜、禽、水产品为主要原料,经预加工(分切、腌制等)或预烹调(炒、煮等)后包装,消费者简单加热或烹饪即可食用的便捷菜品,按加工程度与食用便捷性可分为四类:
1. 即食食品:开封直接食用,如卤味、罐头,强调极致便捷;
2. 即热食品:熟制后包装,微波或水浴复热即可食用,如料理包、自热火锅,保留一定“烟火气”;
3. 即烹食品:经初步加工调味的半成品,需消费者完成最终烹饪,如腌制牛排、小炒肉套餐,兼顾便捷与烹饪参与感;
4. 即配食品:仅清洗分切的净菜或组合菜,如蔬菜拼盘、火锅食材,加工程度最浅,保留烹饪自由度。
其产业边界与速冻食品、外卖、净菜存在关联但有明确区分:与速冻食品是交叉关系,速冻是保鲜技术,预制菜更强调“菜肴”属性;与外卖是产业链协同关系,预制菜是外卖商家标准化出餐的重要支撑;净菜则是预制菜的子集,仅覆盖食材初步处理环节。在供应链中,预制菜是连接现代农业、食品加工业与餐饮零售业的关键枢纽,能推动上游农业标准化、中游食品加工企业转型、下游餐饮零售降本增效。
(二)行业发展历程
1. 早期探索与萌芽阶段(上世纪90年代):西式快餐进入中国带来“中央厨房+门店复热”模式启蒙,部分食品企业开始净菜加工与标准化菜肴生产,以出口为主,国内认知度低,产业规模有限。
2. B端主导成长期(21世纪-2018年):本土连锁餐饮崛起推动对标准化供应链需求,专业预制菜供应商涌现,为连锁餐饮、团餐等B端客户定制菜品,行业稳步发展但大众感知弱,处于“幕后”阶段。
3. C端爆发期(2019年至今):疫情催生居家餐饮需求,C端市场被激活,B端企业纷纷转型开发C端产品,新零售与直播电商提供销售渠道,资本涌入推动行业声量放大,预制菜从“幕后”走向“台前”,进入B、C双轮驱动阶段。
(三)宏观发展环境(PEST分析)
1. 政策环境:国家层面通过中央一号文件、商务部指导意见等支持预制菜产业,各地政府出台专项规划与补贴;2024年国家明确预制菜定义与生产规范,行业从“野蛮生长”转向标准化发展。
2. 经济环境: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支撑消费升级,消费者愿为便捷、高品质预制菜付费;餐饮连锁化率提高(当前约20%-25%),为B端预制菜提供增长空间,外卖经济降低C端市场教育成本。
3. 社会环境:家庭结构小型化、独居人口增加,适配1-2人食场景;城市化加速与快节奏生活催生“懒人经济”,年轻群体烹饪能力弱,对预制菜需求迫切;疫情培养居家用餐习惯,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健康关注度提升。
4. 技术环境:冷链物流体系完善,实现全程温控,扩大预制菜销售半径;速冻锁鲜、高压杀菌等技术提升口味复原度与保质期;自动化生产线保障产品质量稳定,为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。
二、市场规模与结构:增长、B/C端特征与消费者洞察
(一)市场规模与增长态势
2018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约2100亿元,2020年达2800亿元,疫情后增速加快,2021年突破3400亿元(同比+20%),2022年达4196亿元,2023年突破5000亿元(约5165亿元)。未来增长逻辑明确:B端餐饮连锁化率提升带动标准化供应链需求,C端消费者认知度与接受度提高,预计2023-2028年保持20%左右年复合增长率,2025年市场规模超8000亿元,2027-2028年有望突破万亿元。
(二)市场结构:B端与C端对比
1. B端市场(占比60%-70%):核心客户为连锁餐饮、团餐、酒店等,需求聚焦“降本增效”与“标准化”,可降低餐饮企业原料、租金与人力成本,提升出餐效率与连锁门店口味一致性,采购决策理性,注重性价比、供应稳定性与定制化能力,竞争壁垒在于供应链整合与规模化生产。
2. C端市场(占比30%-40%):核心客群为家庭、单身青年等,需求围绕“便捷美味”与“生活方式”,满足节省时间、技能补偿、口味探索等需求,消费决策偏感性,受品牌、颜值、口碑影响大,竞争考验品牌营销与产品创新能力。
3. 份额演变:当前B端主导,但C端增速更快,预计未来形成B、C两端并重格局,参考日本成熟市场(B:C约6:4),企业多采取“B+C”双轮驱动战略,平滑周期风险。
(三)C端消费者行为洞察
1. 核心用户画像:地域集中于一、二线城市,近年向三、四线城市渗透;年龄以85后、95后、00后为主,互联网原住民,烹饪经验少;职业多为都市白领、互联网从业者,时间成本高且消费能力较强。
2. 消费驱动因素:便捷性是核心,20-30分钟可完成一桌菜;追求口味复原度,期望制作“硬菜”;性价比高于外卖与堂食;关注食品安全与健康,尤其有孩家庭;满足家庭聚会等社交场景需求。
3. 购买渠道偏好:线上以综合电商(天猫、京东)、内容电商(抖音、快手)、生鲜电商(叮咚买菜)为主;线下以商超(大润发、山姆)、新零售(盒马)为核心,部分品牌尝试专卖店。
4. 产品品类偏好:酸菜鱼、小酥肉、梅菜扣肉等“硬菜”成爆款;肉禽类菜肴最受欢迎;地方特色菜(佛跳墙、德州扒鸡)受青睐;低油低盐的健康预制菜及细分人群营养餐(健身、儿童)需求上升。
三、产业链剖析:上游、中游与下游
(一)上游:原料供应
核心原料为蔬菜、畜禽肉、水产品等大宗商品,价格受季节、疫病等影响呈周期性波动(如“猪周期”)。头部企业通过“公司+基地/合作社+农户”的订单农业模式绑定上游,提供种苗与技术指导,以保护价收购,保障原料稳定与标准化。同时,原料标准化(品种、规格、农残标准)与溯源体系建设(二维码、区块链技术)成为行业趋势,提升产品品质与消费者信任。
(二)中游:生产加工
1. 生产模式:自主建厂模式(实力企业自建中央厨房,保障研发与品控自主权)与OEM/ODM代工模式(新锐品牌降低初期风险,依赖代工厂品控)并存。
2. 关键技术:速冻锁鲜技术(液氯、隧道式速冻)减少细胞破坏,提升复热口感;非热杀菌技术(HPP)常温杀灭微生物,保留风味;调味复配技术将中餐经验转化为标准化配方;先进包装技术(真空贴体、气调锁鲜)延长保质期。
3. 冷链仓储:冷链是中游核心支撑,多数预制菜需低温存储运输,头部企业自建或与第三方冷链(顺丰、京东冷链)合作,构建“工厂-干线-前置仓-消费者”全程冷链,解决成本高、城乡分布不均问题。
(三)下游:销售渠道
1. B端渠道:以经销商/代理商网络覆盖中小型餐饮,大客户直销服务连锁餐饮集团,餐饮供应链平台(美菜、快驴进货)提供线上交易渠道。
2. C端渠道:线下以商超、仓储会员店、新零售为主;线上含综合电商、生鲜电商、社区团购;新兴渠道如内容电商(抖音、小红书)实现“种草-拔草”闭环,私域流量运营提升复购,D2C模式(品牌专卖店)增强消费者互动。
四、竞争格局与参与者
(一)整体竞争格局
市场高度分散,CR5/CR10低,因行业处于初期、中餐地域性强、初级进入门槛低,未来随标准建立与资本推动,集中度将提升。核心进入壁垒包括供应链整合、产品研发、渠道渗透、品牌心智与食品安全控制。
(二)核心参与者类型
1. 专业型预制菜企业:以预制菜为主营业务,如味知香、聪厨,深耕B端渠道,C端多靠加盟连锁,优势是行业经验丰富,劣势是全国品牌知名度有限。
2. 原料型农牧企业:上游延伸而来,如国联水产、圣农发展,掌控核心原料,成本与品控优势显著,劣势是缺乏餐饮基因与C端洞察。
3. 综合型食品企业:速冻、调味品巨头跨界,如安井食品、三全食品,品牌与渠道优势强,冷链与生产经验丰富,劣势是需突破既有业务心智。
4. 渠道型餐饮零售商:下游反向整合,如西贝(贾国龙功夫菜)、盒马(盒马工坊),品牌势能与流量优势明显,理解消费者需求,劣势是依赖代工,供应链掌控力弱。
(三)资本市场动态
2020年起投融资活跃,资本聚焦C端新锐品牌(珍味小梅园、麦子妈)、技术与供应链优势企业、细分领域领先者。上市公司积极布局,味知香2021年上市,龙大美食、安井食品等通过转型或成立事业部拓展预制菜业务,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。
五、行业挑战与机遇
(一)核心挑战
1. 食品安全与品控:产业链长,原料、生产、物流等环节易出风险,消费者对添加剂、新鲜度担忧,一次安全事件可能摧毁品牌。
2. 口味与认知:难以还原中餐“锅气”,消费者存在“预制菜=不新鲜”的认知偏见。
3. 标准缺失:缺乏统一国家级标准,产品质量参差不齐,市场竞争无序。
4. 成本压力:原料价格波动与冷链成本高,挤压利润。
5. 同质化与地域差异:爆款产品同质化引发价格战,中餐地域口味差异大,全国化推广难。
(二)核心机遇
1. 餐饮标准化需求:连锁化率提升,B端预制菜渗透率有较大空间。
2. C端消费深化:消费场景从低频转向高频,人群向家庭与下沉市场渗透。
3. 技术创新:锁鲜、复热、生物科技推动产品升级,开发健康与功能化产品。
4. 全渠道融合:线上线下打通,数字化赋能精准营销,下沉市场潜力大。
5. 品牌化空间:市场分散,消费者心智未被占据,企业可通过品牌建设获取溢价。
六、发展趋势与核心结论
(一)未来核心趋势
1. 品牌化竞争:竞争从渠道、价格战转向品牌战,头部企业加大品牌投入,构建信任护城河。
2. 产品多元化:“大单品”与场景化、细分化产品并行,满足不同场景与人群需求。
3. 渠道一体化:线上线下融合,全渠道运营成标配,提升消费者触达效率。
4. 供应链智慧化:数字化与智能化覆盖种养殖、生产、物流,提升效率与响应速度。
5. 健康化转型:低油低盐、清洁标签成刚需,功能性与高端预制菜兴起。
(二)核心结论
1. 行业处于战略机遇期,未来5-10年为黄金发展阶段,万亿市场潜力明确。
2. B端为基石、C端为引擎,“B+C”双轮驱动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。
3. 产业链整合能力是关键,需实现全链路协同。
4. 竞争格局未定型,具备供应链、品牌与创新能力的企业将成巨头。
5. 需重视食品安全、口味与标准挑战,抓住餐饮标准化、C端深化等机遇,以工业技术传承饮食文化,推动产业升级。
❗免责声明:以上报告均系本平台通过公开、合法渠道获得,报告版权归原撰写/发布机构所有,如涉侵权,请联系删除 ;
❗资料为推荐阅读,仅供参考学习,如对内容存疑,请与原撰写/发布机构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