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面点是中国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中国面点历史悠久、品类丰富、制作技艺精湛、风味流派众多,且与食疗、风俗结合紧密,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。
近10多年来,随着对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展开和深入,研究中国面点的文章逐渐多了起来。这是一个好现象。但是,反映中国面点史的专著尚未出现,这又是一个缺憾。
坦白地讲,我起初并无撰写《中国面点史》的勇气。总觉得自己在这一方面的素养不够。但是,由于我曾经出版过《古烹饪漫谈》《古代名莱点大观》以及《食宪鸿秘》《易牙遗意》等7本饮食古籍注释本,还发表过10多篇面点方面的考证文章,便有友人鼓励我写一部面点史方面的著作。理由是:你既已作了一些研究,而且社会又需要这方面的著作,何不再深入钻研一番,写出面点史来呢?
友人的劝告是诚挚的。认真思考之后,我终于决定试写《中国面点史》了。5年前,开始列出提纲,并草拟出前三章。后来,由于参加编写《中国烹饪百科全书》,便把《中国面点史》的写作给耽搁了。所幸的是,《中国烹饪百科全书》中的《中国面点史》辞条恰巧是分给我撰写的。在撰写这一辞条的过程中,我阅读了大量有关文献,从而加深了对中国面点的认识,也对今天写成《中国面点史》一书起了促进作用。
前面说过,中国尚未出现过面点史方面的著作。唯其如此,我在写作中缺少借鉴,仍然感到难题不少。
首先遇到的是书名问题。是用“面点史”好,还是用“面食史”“点心史”更适宜?这里,涉及到对“面食”“点心”“面点”的理解,同时也与本书的主旨有关。
我认为,这三个词既有相近之义,又有区别。一般而言,“面食”指用麦面粉制作的食品。至迟在宋代,“面食”一词已经出现,临安就开设有不少“面食店”,其品种,多为各种面条、棋子。明代的《宋氏养生部》中,也列有“面食制”一节,所收品种均为麦面制作,品种已不限面条、棋子,馒头、包子、卷子、馄饨、角子等均已包括进来。“点心”一词唐代已经出现,初为动词,指在正餐之前吃一点食品以充饥;后方演化成名词,指在正餐之外用以垫饥、品味的用面粉、米粉、米,以及莲子、栗子、枣子、银耳等制作的食品。如宋代《梦粱录》一书中所收的“点心”就有包子、馒头、饼、夹儿、春茧、薄脆、划子、糕、团子、元子、粽子、兜子……而清代《随园食单》《点心单》中,亦收有各种麦面、米粉、莲、藕、菱制作的食品。“面点”一词出现较迟,近代方才流行。但其含意较广泛,凡正餐或正餐之外食用的用麦面、米粉、米(主要指粽、炒、米团、粢巴等)为主料制作的食品,均可包罗进来。“面点”似为“面食”“点心”的合成词,但并不包括莲子羹、枣子汤、银耳羹等非米、面食食品。
基于上述理解,本书最终还是决定取名“面点史”。再说,本书力图全面反映中国面点的发展过程,如取用“面食史”“点心史”之名,则内容要重点写“面食”和“点心”,那就会变成另外的书了。
其次遇到的是书的结构问题。如采用专题史写法(分面条篇、包子篇、馒头篇、饺子篇等),对作者固然方便,但却会给读者带来不方便,他们将难以看清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面点发展的情况。因此,本书采用按朝代分期的写法。为了揭示中国面点形成、发展的脉络,并反映中国面点所特有的文化色彩,本书将面点品种、制作技巧、面点与风俗列为重点。在写作中,采用“螺旋式”上升的写法:除先秦时期只列新出现的面点品种外,其他时期均先列新出现的面点品种,并加以分析,然后再写旧有品种的变化、发展。如面条,汉代有“汤饼”、“索面”,魏晋南北朝有“引面”,唐代有“槐叶冷淘”,宋代有多种浇头面,元代有“饸饹”、“挂面”,明清有“抻面”、“刀削面”、“伊府面”、“炒面”、“五香面”、“八珍面”等等。将这些面条品种逐一写出并予以评析,中国面条的发展轨迹也就一目了然了。其他品种,亦复如此。面点与风俗也采用这种写法。不单纯写风俗。只有当某一风俗与面点挂上钩时,方才去写这一风俗,并努力探求这一风俗面点的成因。由于风俗既有历史的传承性,又会发展变化,故本书在写某一风俗面点的形成之后,仍花费笔墨写其在以后的发展、变化。
再次遇到的是面点流派的问题。如何划定面点流派(包括菜肴流派),争论激烈,迄无定论。本书中面点流派是以某一地区的面点品种多寡、风味特色显著与否、社会影响大小来决定取舍的。这些均力求以史实为依据,避免主观随意。
最后还得指出的是,中国古代面点的精品往往只有达官贵人、商贾文士、地主豪绅才能享用,广大劳动人民是无法消受的。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。而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,这些精美的面点恰恰主要是劳动人民创制出来的。因此,本书中记述古代的精美面点,乃至用专节介绍清宫、孔府面点,从本质上说乃是要赞美劳动人民的创造和智慧。恰如写《中国建筑史》要反映宫、室、殿、堂、楼、台、亭、榭一样。这是不言而喻的。否则,就会陷入形而上学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困境。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