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饮食文库:素食说略(代后记)
素菜,泛指蔬食,习惯上称素食。“素”字本义指白色生绢,也指“白”或“空”,后引申为“平常”“质朴”“不华丽”。“素食”古时所指各异:一指不劳而食,如《诗经·魏风·伐檀》“彼君子兮,不素食兮”;二指与熟食相对的生食,如《墨子·辞过》“古之民未知饮食时,素食而分处”;三指平常所食,后发展为指粗粝之食、“菜食”等。与“素”相对的“荤”,原义指葱、姜、韭、蒜等有辛臭刺激性味道菜蔬,唐宋后指加辛臭类菜烹制的鱼肉菜肴,因烹制鱼肉常用葱、姜、蒜等佐料,故“荤”指鱼肉类菜肴而字从草。
关于素菜含义,唐代颜师古认为“素食”是指食菜果糗饵之属,无酒肉。饮食市场素菜主要指用植物油烹制的豆制品、面筋、蔬菜等;部分僧道寺观素菜除不吃动物性食物外,还有佛家“五辛”、道家“五荤”等禁用之物,且不同教派对于某些食物是否为素菜看法有异,但素菜以植物性食物为主、少油腻清淡是公认的。
中国素菜起源久远,原始时代人类虽有食用动植物现象,但因生产力落后,未形成荤食、素食概念。周秦和汉初,生产力进步,食源稳定,人们生活和思想观念变化。祭祀活动引出斋戒素食制度习惯,如《周礼·天官·冢宰·膳夫》“大丧,则不举”;人们对肥肉厚酒危害有认识,如《吕氏春秋·本味》“肥肉厚酒,务以自强,名之曰烂肠之食”;秦汉求长生、望成仙风气促使部分人转向素食,如《论衡·道虚篇》相关论述。但此时素食记载少,处于萌芽期。
西汉中叶后,中国饮食生活变化。农业发展,铁制农具和牛耕广泛运用,张骞通西域引入蔬菜瓜果,石磨推广,植物油用于烹制菜肴,豆浆、豆豉普及,豆腐问世,为素菜发展提供原料保证。同时,道教形成、佛教传入,周王室斋食延续,曹魏上层节俭,两晋文人崇尚清淡、断绝肉食等思想观念和社会力量,促使素食传统形成,贾思勰在《齐民要术》对素食进行系统总结。
唐宋时期,中国素菜烹调技艺新发展。唐代能用素料做成形似荤菜且以假乱真,开创以素托荤先河。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有素食店,能用多种原料精烹细调花色繁多素筵,唐代昝殷《食医心鉴》、林洪《山家清供》论述素菜食疗作用和菜点,陈达叟《本心斋蔬食谱》收集江南山村蔬食原料制法,至此素食在中国饮食文化具重要地位,元明清三代,中国素食独树一帜。
清末至今,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,中国素菜日臻成熟。除寺院道观、宫廷官府斋菜、素馔外,各地素餐馆增加,出现众多著名餐馆,烹调技术发展,涌现大量仿荤菜肴,各地出版众多素食养生和食谱书籍。
素菜常被认为随佛教传入,是误解。佛教“斋菜”与中国素菜不同,佛教“斋菜”原指僧徒中午前所进食物,按戒律午后禁食,而中国素菜普通人可吃,时间无定。素菜在中国有本土物质和精神条件,佛教传入前已存在。且中国部分佛教徒吃肉,史籍中有佛教僧尼创荤食名馔例证。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,与儒家、道家思想相互渗透,为吸引信徒,其素食戒律与中国国情结合,部分僧徒把戒杀生与绝对素食联系,演化出僧寺禅院相关素食,南朝梁武帝崇奉佛教、素食终身,为天下倡,使南朝素食迅速发展,佛教在中国素食发展史上起推波助澜作用。
中国素菜经历萌芽、形成、发展、成熟阶段,成为独立体系。按食用对象分寺院道观、宫廷官府、饮食市肆、民间家常菜四大流派;按制作工艺分以素仿荤、素食药膳、罗汉什锦三大特异风味。
寺院道观菜肴:起初限于寺观内部食用,后因香客增多开始经营,如清代法源寺、定慧寺等素馔著称。现今一些寺观菜肴用料广、手艺精,如扬州天宁寺文思和尚创制文思豆腐,部分寺观以三菇、六耳等为原料,擅长用竹笋、黄豆芽制汤增鲜。
宫廷官府菜肴:主要指清代宫廷御膳房素局和旧官府流传素菜,如北京仿膳素菜等。特点是取料珍贵、选料讲究、烹制精细、美食美器,如乾隆时皇后供桌素菜丰富,清末御厨流落民间使宫廷素菜流传,如炒豆腐脑原为慈禧所食软菜。
饮食市肆菜肴:指各地素餐馆及其他饭店、餐馆兼营素菜,源于北宋,清代发展,现今各地普遍,因竞争能广采博收、改进提高,制作精细,有地方特色和独特看家素菜。
民间家常菜肴:指家庭日常素菜,农村多自产蔬菜、瓜果、豆类,城镇以市肆销售蔬菜、豆制品、菌藻为主,制作简单、朴实无华、经济实惠,地方和民族特色鲜明。
以素仿荤菜肴:源于寺观,供俗家施主和斋戒者食用,后在宫廷官府、社会素餐馆和民间家常菜出现,多选用豆腐等为原料,制作后与荤菜色形相似、质味相近。
素食药膳菜肴:用素料加天然性中草药合烹,具预防、保健、治疗、康复作用,原料多选取有保健、医疗作用植物或加药品,讲究色、香、味、形质新鲜,现吃现按量烹制。
罗汉什锦菜肴:选用多种原料合制,原是寺观杂烩,后因佛事活动制作讲究,流传市肆与什锦素菜融合,增加素花拼、冷菜等,原料多样、多味融合、营养丰富。
中国素菜受青睐,因其有突出特色:
时鲜为主、清幽素净:素菜以时鲜为主,讲究本味、新鲜,如陆游诗体现吃素菜趁新鲜、吃本味,李渔用“鲜”概括素食之美。中国素菜随时令变化,不同季节有特色菜品,无论用何种原料烹制,都具独特风味。
花色品种繁多,制作技艺精湛:中国素菜原料虽不如荤食广泛,但能化平凡为神奇,品类丰富,有凉拌、热炒、便餐、素筵、花色拼盘等,全国仅寺院素厨和饮食市肆经营的风味菜肴就达2400多个花色品种,民间日常素菜难以数计。制作技艺精湛,能用素料烹制不同味型菜肴,还能仿制荤菜,形象神似,滋味接近荤菜,是中国烹饪宝库精华。
富于营养,能健身强心:素菜营养素比荤食全面丰富,在为人体提供营养方面有优势,多吃素食可调节人体器官功能、增强体质,有医疗价值,如含防癌物质、粗纤维助消化排泄、降低胆固醇等。吃素菜可促进延年益寿,被古今中外医学家和营养学家认可,且对心性培养有功用,如素食者精神镇静、和善等。
总之,中国素菜获普遍好评,在饮食文化中有实至名归地位。肯定素食同时,不否认荤菜对人体营养健康价值。日本医学界动物试验表明,食动物蛋白动物发育快、寿命短,食植物蛋白动物发育慢、寿命长、耐久力大。单纯素食和绝对肉食都会导致营养失调,威胁健康。《内经·素问》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,气味合而服之,以补益精气”说明食物调配重要性。膳食原则应以素食为主,兼及荤食,不同年龄有不同侧重,青少年和儿童可多食肉食,中年人以素为主,老年人严格控制肉食,以助健康长寿。
——王子辉
1996年于西安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