付费资源

报告由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(CBNData)发布,上海作为咖啡消费的前瞻性地域,可对其他城市咖啡消费做参考。
一、上海咖啡文化与市场发展趋势
• 咖啡消费现状:上海是中国咖啡文化的发源地,咖啡已成为上海人生活中的刚需。以上海静安区为例,近80%的消费者每周饮用咖啡超过3次,其中30%的消费者每天至少饮用一次咖啡。
• 市场增长趋势:上海的咖啡消费市场持续增长,预计2025年人均咖啡年饮用量将超过20杯。上海已连续三年成为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,拥有超过9000家咖啡馆。
• 政策与消费扶持:上海政府通过发放“爱购上海”电子消费券等方式,年均发放约20亿元,覆盖餐饮、购物、文旅等领域,推动线下咖啡馆业态发展。
二、上海咖啡消费人群画像
• 自我表达家:以05后/00后学生为主,追求个性化表达,喜欢通过咖啡馆的IP联名活动或特定周边产品来表达自我。消费频次较高,偏好冷萃咖啡、手冲和卡布基诺。
• 格子间战士:以95后/90后/85后职场人群为主,依赖咖啡提神醒脑,偏好美式咖啡,消费频次高,通常在早晨和下午饮用。
• 新趋势捕手:以00后/95后/90后为主,充满好奇心,喜欢尝试新口味和新奇组合的咖啡产品,消费频次中等,偏好风味特调和手冲咖啡。
• 海派腔调族:以80后/80前人群为主,注重生活品质,偏好经典咖啡如摩卡和拿铁,消费频次较低,通常在休闲时光饮用。
三、上海咖啡消费趋势洞察
消费场景重构:
• 社交与体验升级:九成以上消费者希望体验特色圈层主题咖啡馆,如桌游、Cosplay、电竞等主题,满足社交和身份认同需求。
• 情绪价值满足:近70%的消费者希望咖啡馆提供放松惬意的环境和音乐,通过空间美学设计提升情绪价值。
全球化与本土化融合:
• 全球咖啡文化交融:上海融合了意式现磨、土耳其咖啡、日式手冲等多种全球咖啡文化,消费者对不同国家的咖啡风味表现出高度兴趣。
• 本土特色创新:上海消费者对本土特色风味咖啡(如云南玫瑰拿铁、海南椰奶咖啡等)表现出浓厚兴趣,推动了“中国咖啡风味体系”的建立。
海派咖啡文化复兴:
• 历史记忆与情怀:超过80%的消费者曾体验过海派咖啡馆,如上咖咖啡(源自1935年的德胜咖啡行),消费者对海派咖啡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怀表现出浓厚兴趣。
• 文化与空间融合:咖啡馆与剧院、书店、寺庙等空间的跨界组合,如美琪大戏院咖啡、静安寺旁的祈福咖啡等,为消费者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。
“咖啡+”模式创新:
• 咖啡+文创:通过文化符号创新与重构,推动文旅商体展联动。例如,人民咖啡馆结合四行仓库历史推出红色主题文创产品,三星堆堆堆咖啡馆通过快闪形式实现文化IP落地。
• 咖啡文化节与市集:咖啡文化节、咖啡市集等活动成为文旅商体展融合的重要引擎。2024年上海(静安)世界咖啡节吸引近15万人参与,线下市集累计销售额突破100万元。
四、总结与展望
• 四维人群差异化需求:上海咖啡消费市场呈现出Z世代学生党、职场白领、新奇咖啡猎手和海派腔调族的四维人群结构,不同人群以差异化需求共同构建上海咖啡文化生态。
• 消费场景重构:现代咖啡馆通过空间叙事和环境设计,将功能消费场景转化为情绪价值供给,满足消费者的社交和情感需求。
• 全球化与本土化融合:上海咖啡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与创新性,既接纳全球咖啡文化,又深耕本土特色,推动海派咖啡文化的复兴。
• 产业链联动发展:咖啡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从种植、加工到消费、文创文旅的完整产业生态,形成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的全产业链联动。
• “咖啡+”模式创新:通过“咖啡+文创”“咖啡文化节”等创新模式,推动文旅商体展五维联动,形成消费新场域,带动区域经济增长。
❗免责声明以上报告均系本平台通过公开、合法渠道获得,报告版权归原撰写/发布机构所有,如涉侵权,请联系删除 ;
❗资料为推荐阅读,仅供参考学习,如对内容存疑,请与原撰写/发布机构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