付费资源

报告由餐饮老板内参与餐里眼研究院联合发布,聚焦中国江西菜品类的发展现状、趋势、困境及未来方向。
近年来,江西菜凭借“新鲜、下饭、实惠”的核心优势,从区域家乡菜快速向全国化品类跨越,2024年门店新增超1.7万家,订单增速在地方菜中位列第一。
一、江西菜行业概况
规模快速扩张,订单增速领跑地方菜
从门店数量看,江西菜近十年呈现爆发式增长
2016年门店数仅约2375家,2023年突破1.1万家,2024年新增1.7万家,总量达2.8万家,2025年进一步增至3.7万家,成为地方菜中扩张最快的品类之一。
订单量方面,2024年江西菜同比增长42%,远超贵州菜(37.6%)、徽菜(34.4%)等其他地方菜,位列全国地方菜订单增速榜首,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需求。
门店集中一二线,业态多元覆盖
地域分布上,江西菜已突破江西本土限制,实现全国渗透
一二线城市门店占比超53%,其中浙江、江苏、广东三省门店均突破万家,成为外溢速度最快的市场;上海、北京等一线城市门店数分别约1875家、1500家,新一线及省会城市合计超1.2万家,下沉市场(四线及以下)占比不足15%,仍有较大开拓空间。
业态构成呈现多样化特征
连锁品牌占比40%,以标准化运营支撑规模化扩张,是品类全国化的核心力量;个体店占比30%,主打市井烟火气与高性价比,强化江西菜的亲民属性;外卖专营店占比15%,适配年轻人高频便捷的消费需求;此外,主题文化餐厅、大排档社交空间等业态占比约9%,丰富了消费场景。
高性价比定位,锁定中青年客群
价格带方面,江西菜人均消费集中在55-65元,属于大众消费区间
30-45元的经济实惠型占比25%,主打社区与下沉市场;50-65元的主流大众型占比55%,是市场主力;70-85元的中高端/特色型占比15%,60-80元的火锅/大排档型占比5%,覆盖多元消费需求,且整体价格低于粤菜、江浙菜,性价比优势显著。
客群画像上
25-39岁中青年占比45%,是核心消费群体,这类人群注重工作日用餐的“快、饱、实惠”,同时热衷社交分享;40-59岁中老年占比22%,偏好家常口味与价格稳定;15-24岁青年占比20%,追求新鲜体验与话题性;儿童与老年客群占比均不足10%。消费者选择江西菜的核心理由集中在口味(38%,如香辣下饭、锅气足)、食材新鲜与现炒(35%,无预制菜)、性价比(18%),品牌口碑与促销活动影响较小。
社交热度高,用户自传播效应显著
江西菜凭借“锅气”“现炒”“地域特色”等标签,在社交平台形成高话题度
抖音平台“江西菜”“江西小炒”话题播放量分别达19.4亿、39.4亿次;小红书相关笔记超5万篇,话题讨论量256.5万次,综合热度与火锅、川菜等大类目持平;微博多次登上热搜,“浙江特产是江西小炒”“打工人食堂”等话题引发广泛讨论。这种“自来水”式传播,加速了江西菜从“地方特色”到“全国流行”的跨越。
出圈核心逻辑:文旅带动+差异化优势
江西菜的快速破圈,得益于多重因素叠加
一是政府与文旅推动,江西乐平成立“江西小炒”工作专班,南昌举办首届江西小炒大赛并推出统一标识,景德镇等网红城市爆火进一步带动江西菜消费;
二是“反预制菜”差异化,坚持现点现炒,以猛火锅气与新鲜食材形成记忆点,契合消费者对“健康、真实”的饮食需求;
三是高性价比定位,人均50元左右的消费水准,介于快餐与正餐之间,既满足日常用餐,又提供优于快餐的体验,被网友称为“升级版沙县小吃”。
二、江西菜的发展趋势:品牌化、场景化、创新化
从“杂牌军”到连锁化,头部品牌初现
早期江西菜以街边夫妻店为主,缺乏标准化与品牌意识,83%的品牌门店规模不足10家。
2023年起,品类开启连锁化进程:第一波以“江西小炒”为核心,如小江溪2024年6月开出首店,一年扩展至160多家门店;第二波从2024年底开始,聚焦“漂亮饭”场景,如胡恰·景德江西菜2025年初成立后,快速进驻上海、杭州等核心城市。
推动连锁化的力量主要有两类
一是江西本土品牌,如老三样(2015年创立,布局厦门、杭州等)、欧记大排档(景德镇起家,进驻深圳、上海),凭借地域根基向外扩张;
二是江浙沪新兴品牌,如小江溪、胡恰,以创新模式在一二线城市快速渗透。目前,门店超百家的头部品牌占比仅0.9%,连锁化仍有广阔空间。
从街边到商场,实现品牌力突围
选址策略上,江西菜品牌正从传统街边店向商场店转型
头部连锁品牌尤为青睐主流商圈,如小江溪商场店占比88.3%,布局万象城、大悦城等A类商圈;蓝边碗商场店占比80.77%,集中在万达广场、宝龙城;赣乡野、田耕记等品牌也加速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落子,借助商场流量提升品牌调性。
不同定位品牌选址分化明显
平价品牌(如回家赣饭、辣掌佬)仍深耕社区与街边,保留高性价比优势;中高端品牌(如胡恰、杨有喜)坚持“只进一线/新一线城市核心商场”,以稀缺性与高流量组合提升品牌影响力;三四线城市的“漂亮饭”品牌(如荷花垄)则聚焦万达广场、吾悦广场,平衡曝光与成本。
紧抓“漂亮饭”红利,场景氛围升级
2024年末,“地方菜系+漂亮饭”风潮延伸至江西菜赛道,一批品牌通过场景创新打造差异化竞争力。这类品牌多借鉴云贵川bistro模式:店名主打古韵诗意(如胡恰、野山桐),装修融入原木、石墙、景德镇陶瓷等江西元素,搭配暖光与绿植营造山野自然感;菜品摆盘精致,使用瓷碗、竹器等地域器皿,强化视觉打卡属性,成为社交平台新宠。
典型品牌如胡恰·景德江西菜,2025年初在上海首店开业后,半年内扩展至10家门店,覆盖杭州、南京等城市;杨有喜·山野江西菜以“山野风+明档现炒”为特色,在上海、南京快速积累口碑。这类“漂亮饭”门店客单价普遍达80-110元,较传统江西小炒提升60%以上,推动品类向中高端市场突破。
挖掘在地食材,放大文化基因
品牌在扩张中愈发注重江西本土元素的挖掘与传播
空间设计上,胡恰将明档厨房打造成“景德镇瓷窑”造型,杨有喜融入竹筐、鲜椒摆设,强化地域辨识度;菜品上,聚焦江西特有食材,如余干辣椒、萍乡辣椒打造“香而不燥”的独特辣韵,鄱阳湖鱼头、甲鱼凸显水产优势,赣南烟笋、藜蒿等山珍提升季节感与价值感。
部分品牌还通过器皿与故事强化文化属性,如用景德镇瓷碗盛汤、在菜单标注“莲花血鸭”“藜蒿炒腊肉”的地域渊源,让消费者在用餐中感知江西饮食文化。但同时也存在同质化问题,相似的“山野风”装修与食材组合,可能削弱江西菜的多元魅力。
菜品创新加速,经典与融合并行
江西菜品牌正以更快节奏迭代菜品,主要分为两类创新方向
一是经典焕新,如春天来了餐饮将“萍乡莲花血鸭”改良为“江西茶油血鸭”,获评“2025黑珍珠年度菜品”,2024年售出5755份,带动新增客户增长180%;
二是中西融合,如胡恰推出“碎椒牛肉配吐司”,以土豆泥打底、现烤面包搭配,实现中式辣韵与西式奶香的碰撞,成为打卡爆款。此外,地域限定菜品增多,如赣山野在上海推出“蟹脚捞粉(上海限定版)”,适配本地口味偏好。
价格分层明显,形成多元市场格局
随着连锁化推进,江西菜逐渐分化出低、中、高三个价格带
平价市场以传统江西小炒为主,人均30-45元,如小江溪、江碗碗,服务大众日常用餐需求;
中端市场人均50-80元,品牌通过环境升级与菜品创新突围,如蓝边碗、赣乡野;
高端市场人均100元以上,代表品牌如胡恰·景德江西菜、炉忆·家宴,其中炉忆·家宴融入昆曲元素,推出“鄱阳湖蟹粉豆腐”等精致菜品,部分门店入选“黑珍珠餐厅”,提升江西菜的品牌形象。
三、规模化发展的难题
品类心智薄弱,差异化不足
江西菜主打“咸香辣”,与川菜、湘菜口味高度重叠,而川湘菜系已形成深厚的市场基础与成熟品牌(如海底捞、文和友),消费者易将江西菜归为“又一种辣菜”,难以形成独特认知。如何在“辣系”菜系中突出“江西辣”的差异化(如余干辣椒的香而不燥),仍是品类突破的关键。
供应链短板制约,食材新鲜度难保障
江西菜的风味高度依赖本地地理标志食材(如余干辣椒、鄱阳湖水产),这类食材要么难以异地规模化种植,要么跨省运输中易流失新鲜度,导致“江西味”失真。
此外,江西本土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,食材跨省运输多依赖外部网络,不仅成本高(较本地运输高30%以上),损耗率也达8%-12%,制约品牌全国化扩张。
厨师人才短缺,“锅气”依赖手艺
江西菜的灵魂“锅气”高度依赖厨师经验,小炒类菜品对火候、下锅时机的把控要求极高,难以标准化替代。但江西本土厨师外出意愿低,导致跨省门店人才缺口大。目前,虽有乐平、永新等地开设专项培训班,部分品牌搭建内部“商学院”或引入自动化设备,但短期内仍难以解决人才短缺问题。
四、小结与未来展望
江西菜要实现全国性出圈,需培育具备引领性的头部品牌,整合资源制定行业标准,打破当前分散格局。未来大概率呈现“双轨并行”态势:
一方面,平价江西小炒持续扎根社区与市井,以高性价比满足大众需求;
另一方面,中高端品牌通过商场店布局与场景创新,瞄准仪式感、社交属性需求,覆盖多元消费场景。
从市场规模看,受限于供应链与人才短板,江西菜短期内难以达到川湘菜系的全国体量,但凭借独特辣韵与“现炒”优势,仍是餐饮市场的“潜力股”。
随着头部品牌引领、供应链逐步完善,预计未来3-5年,江西菜门店规模将突破5万家,成为地方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品类。
❗免责声明:以上报告均系本平台通过公开、合法渠道获得,报告版权归原撰写/发布机构所有,如涉侵权,请联系删除 ;
❗资料为推荐阅读,仅供参考学习,如对内容存疑,请与原撰写/发布机构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