付费资源


报告由探迹大数据研究院发布,聚焦2025年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、增量客群、增长方向及案例实践。
一、食品行业发展概览
(一)全产业链与市场规模
中国食品工业营业收入连续多年超9万亿元,形成“上游规模化种植—中游智能制造—下游AI驱动销售”的全产业链体系。上游农业保障原料供给,中游通过绿色生产提升产品附加值,下游依托AI实现精准招商与智能铺货。
2025年1-5月,全国餐饮收入2.28万亿元(同比+5.0%),但限额以上餐企增速疲软,连续8个月低于社零总额增速,利润空间收窄,降本增效成为行业普遍诉求,标准化拓店模式在饮品、火锅等赛道广泛应用。
(二)企业总量与区域分布
全国食品相关企业超百万家,其中餐饮运营类企业55.4万家(含生鲜配送、团餐等),休闲食品企业23.2万家,乳制品企业21.7万家。餐饮连锁化率持续提升,2025年预计达24%,蜜雪冰城、瑞幸等7大品牌组成“万店俱乐部”,饮品店连锁化率最高(49%)。
区域布局上,广东省餐饮门店数(176.2万家)、新开店数(25.9万家)均居全国首位;贵州门店增速最快(67.14%),中西部及下沉市场成为品牌扩张重点。广东省在休闲食品、食品调料、食品服务三大品类占比最高,形成完整产业生态。
(三)竞争格局与业务变化
行业进入存量竞争,销售方式向多元化、场景化、智能化转型:休闲食品聚焦量贩零食店等现代渠道,乳制品通过设备绑定终端,预制菜主打“去厨师化”,食品调料联合连锁品牌开发定制产品。
2025年成为茶饮上市大年,蜜雪冰城、古茗等新茶饮品牌扎堆上市,蜜雪冰城门店超6.1万家;传统餐饮巨头增长放缓,需探索新增长点,资本市场更青睐标准化高、供应链稳固的模式。
二、食品行业增量客群洞察
(一)餐饮门店与品牌
2025年餐饮门店超1700万家,川菜门店数量最多,快餐(含小吃、粉面)新增超136万家,成“品类王者”。价格端呈现两极分化:平价门店卷效率,高端门店(如云贵菌菇火锅)重体验,供应链与数字化是盈利核心。
全国连锁餐饮品牌共3.1万家,火锅(3850家)、饮品(3799家)品牌数量领先,前者因标准化易复制成扩张模板,后者适配快节奏需求;川菜、日本菜、粤菜品牌数居地域菜系前三,兼顾地道化与国际化。超半数品牌聚焦3个及以内城市深耕,“区域龙头”成务实选择。
(二)经销商与预制菜企业
餐饮经销商以山东省最多(4.4万家),2023年成立峰值后因下游倒闭潮、利润压缩,2025年新成立数仅为2023年的25.88%,行业加速出清。
预制菜企业超7.4万家,2025年上半年新增6900家,集中在山东、河南、江苏(占全国35.5%),预估市场规模达6800亿元;下游客户以广东餐饮门店最多(123.7万家),国家标准草案审查推动行业规范化。
(三)食品调料与餐饮运营企业
调味品市场规模超6500亿元,2027年预计达7000-7500亿元,连锁餐饮带动复合调料需求,3.1万家连锁品牌、51.4万家食品加工企业是核心客群;经销商需主动拓客以应对库存与成本压力。
餐饮运营企业(食材配送、团餐等)头部效应加剧,部分企业转型解决方案服务商;团餐领域中,传统企事业单位注重合规,高端互联网企业关注体验,企业需针对性深耕细分客群。
三、食品行业增长方向
(一)提质增效与新质销售力
行业从“规模”转向“质量”,通过产品创新、供应链韧性、AI销售能力提升竞争力。监管趋严(如“阳光餐饮”指数对接外卖平台)推高合规成本,线上流量、试错、促销等隐性成本增加,企业需依托AI建立获客优势,如探迹食品行业版可精准定位餐饮门店、品牌、经销商,提升触达效率。
(二)AI驱动与生产力革命
AI成为核心增长引擎:供应链端实现食材溯源与智能配送,销售端通过AI拓客缩短成交周期;预制菜赛道吸引跨界企业布局,凭借标准化与冷链优势改变供应链格局。三产融合与中央厨房普及推动企业建立全链条服务网,上游直采保障品质,中游扩产能降成本,下游用数据指导营销。
(三)社区场景探索
政策推动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建设,品牌加速布局社区便利店、量贩零食等业态。企业从四维度发力:产品适配家庭、一人食场景,渠道深化B2B合作,运营深耕私域,供应链满足“多批次、小批量”需求,抢占“最后一公里”市场。
四、案例与结语
(一)典型案例
1. 苏州某团餐企业:借助探迹食品行业版开拓长三角高餐标企业,销售人效从2万/人提升至5万/人,单条线索成本从100元降至0.85元。
2. 广东某食品原料经销商:用AI筛选“老年食品”“绿色食品”客户,潜在客户从300个/月增至900个/月,开单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1个月。
(二)结语
消费端健康量化、情感价值、数字化等趋势重塑市场,生产端向智能化演进,销售端AI融合重构竞争规则。未来,合成生物学、工业5.0等技术将推动行业创新,敏锐运用AI的企业有望实现“换道超车”,中国食品产业国际话语权将持续提升。
❗免责声明:以上报告均系本平台通过公开、合法渠道获得,报告版权归原撰写/发布机构所有,如涉侵权,请联系删除 ;
❗资料为推荐阅读,仅供参考学习,如对内容存疑,请与原撰写/发布机构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