报告由中国饭店协会与美团研究院联合发布。
一、市场环境:稳中有变,消费与竞争格局重塑
1.餐饮大盘:增速趋缓,结构优化
2024年中国餐饮收入突破5.5万亿元,保持5.3%的增速,相较于2019年前10%左右的年增速,整体呈现“稳”字当头的态势。
从商户动态来看,2024年线上新上线商户占比达43%,但当年退出线上经营的商户中,64%为2023年后新开商户,反映出行业更替加速,新入局者面临较高生存压力。
同时,行业结构持续优化,高品质商户占比稳步提升,2024年底4.04.4分、4.55.0分商户占比分别较2023年提升至41.45%、12.84%;且评分对消费的带动作用显著,以火锅相关的小吃快餐、饮品店等品类为例,评分每提升0.1分,消费带动率最高可达9.29%。
不过,消费市场仍存挑战。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司长于建勋指出,2024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,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待提升,部分商品销售与服务消费较为低迷,为餐饮行业发展带来一定压力。
2.市场竞争:革新加剧“能力差”
当前餐饮市场的结构性调整推动企业加速革新,进一步放大经营者之间的“能力差”,主要体现在三方面:
新旧模式博弈: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深化,企业对科技能力和数据生产要素的认知,从辅助决策升级为以搭建数字化组织为最终目标,科技赋能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。
新旧生产关系冲击:传统简单的品牌授权加盟模式,逐渐被以数字化、供应链一体化为核心的新型加盟模式取代,通过重构生产关系提升运营效率。
新旧思维碰撞:企业经营重心从“经营门店”转向“经营用户”,数字化能力从用户运营、门店经营延伸至全产业链,产业链结构效率的提升成为企业盈利能力与发展优势的关键。
3.消费趋势:下沉与理性并行
消费市场呈现“热力下沉”特征,近6年县域交易商户占比与交易用户占比的比值稳步提升,表明县域消费供给优化与消费潜力释放形成良性互动,下沉市场成为重要增长极。
同时,消费者回归真实需求,理性消费特征凸显:普华永道调研显示,“物超所值”是影响消费意愿的重要因素,63%的消费者在选择饮食时会优先考虑营养信息(如卡路里、蛋白质含量),47%的消费者增加了新鲜果蔬消费,对健康营养的关注度显著提升。
二、火锅市场现状与趋势:特色化、分层化特征显著
1.市场总览:新入局活跃,连锁化提升但集中度低
火锅品类保持一定活力,2024年门店数增速达5.2%,新入局者持续增加,但行业增长节奏放缓:到店消费人均较2023年下调8%(从79.9元降至67.1元),品类订单年涨幅16.5%,较2023年显著回落;外卖人均64.3元,订单增速近乎持平,整体增长动力需进一步挖掘。
从行业结构看,火锅连锁化率显著提升,2024年达26%,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,规模化发展趋势明显;但市场集中度仍低,线上消费品牌CR10(前10大品牌市场份额)不足10%,品牌特色化、个性化、差异化仍是主流发展方向,尚未形成绝对头部垄断格局。
2.市场格局:特色品类拉动消费,小众火锅崛起
火锅细分品类表现分化,头部品类与特色品类形成鲜明对比:
传统头部品类稳固:重庆火锅、四川火锅凭借深厚消费基础,在门店数占比与消费市占率上均保持领先,是火锅市场的核心支柱。
特色小众品类爆发:鸡火锅、云南火锅、蛙火锅、菇火锅、山羊火锅等具备差异化特色的小众火锅,消费增速迅猛,部分品类门店数涨幅超40%,以特色供给快速拉动消费,成为市场新增长点。
部分网红品类收缩:此前红极一时的泰式火锅、韩式火锅等,受消费新鲜感褪去、本土化适配不足等影响,线上市场规模出现收缩,面临转型压力。
3.消费格局:供需错配推动结构优化
火锅市场供需端存在明显“错配”,倒逼行业结构性升级,不同人均区间表现差异显著:
30元以下区间:供给端门店数占比最高但持续缩减,需求端消费占比却不断增加,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,未来竞争核心是“极致效率”,需通过供应链优化、成本控制抢占市场。
5180元区间:供给端门店数占比上升,但需求端消费订单占比下滑,反映出该区间消费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博弈加剧,需通过产品创新、体验升级平衡供需。
151300元区间:供给端门店数占比收缩,需求端消费占比提升,核心原因是该区间商户单体经营质量提升(如食材品质、服务体验优化),带动消费份额增长,“质价比”成为竞争关键。
此外,不同人均区间的品类选择呈现分层特征:30元以下区间以小火锅、串串香为主,依赖规模化供应链与高翻台率盈利;50100元区间重庆火锅、四川火锅占比高,通过大众化定位覆盖广泛客群;100300元区间潮汕牛肉火锅、老北京火锅更受欢迎,凭借食材特色或文化属性形成差异化;300元以上高端区间则以海鲜火锅、打边炉/港式火锅为主,通过高门槛食材与场景溢价保障利润。
4.地域与人群特征:下沉市场高增,场景需求细分
地域分布:
下沉市场潜力释放:三线及以下城市2024年火锅门店数同比增幅显著,订单量随门店增长同步提升,优质供给的增加有效激活了下沉市场消费潜力。
一二线城市竞质升级:二线及以上城市订单分布占比仍高于门店数占比,但门店数仅稳定微涨,一线城市订单量涨幅显著,表明单店经营质量竞赛进入白热化,优质门店的“流量虹吸”效应凸显,而非单纯依赖门店扩张。
人群与场景:
下沉市场人群高增:四线、五线城市火锅消费人数增速领先,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驱动力。
场景需求细分:异地消费占比提升,反映文旅融合下火锅的“体验属性”增强;带娃消费增幅显著,家庭场景需求释放;从消费能力看,中等收入群体是火锅消费主力,占比达59.0%,消费增速稳健。
消费决策依据:消费者行为数据显示,“搜索”与“评价”是核心决策因素。热搜词集中于品类特色(如铜锅涮肉、串串牛肉)与品牌(如海底捞),热评词则聚焦体验(服务热情、食材新鲜、性价比高)与场景(光线柔和、纪念日适配),反映出消费者对“产品力”与“体验感”的双重追求。
三、火锅产业挑战、机遇与建议
1.核心挑战
人才缺口:商业模型与产业链交互模式革新推动用工需求变化,新型数字化人才、产业链运营人才需求增加,部分传统岗位与新型岗位存在人才缺口,制约企业转型。
能力分化: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加剧企业间“能力差”,缺乏数字化基础、产业链整合能力弱的中小品牌,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。
供需平衡:部分价格区间(如5180元)存在供需错配,如何精准匹配消费者“价值预期”与产品“价格定位”,成为企业需解决的核心问题。
2.发展机遇
下沉市场红利:县域及三线以下城市消费潜力持续释放,优质供给下沉仍有较大空间,是火锅品牌新的增长蓝海。
特色化赛道:小众特色火锅(如鸡火锅、云南火锅)增长迅猛,差异化品类与细分场景(如家庭、文旅)需求未被完全满足,存在细分机会。
产业链升级:数字化向产业链延伸,通过优化供应链、提升“节能降耗”能力,可显著降低成本、提升效率,形成核心竞争优势。
3.发展建议
对企业:聚焦市场分化趋势,明确品牌定位,坚持以“客户价值”为核心,通过提升产品品质、优化服务体验,打造有质量的增长;同时加快数字化转型,将数字化能力融入用户运营、供应链管理全流程,应对“能力差”挑战。
对产业:推动产业链数字化整合,以技术赋能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率,强化“节能降耗”能力,降低全行业运营成本;鼓励供应链一体化模式创新,支持连锁品牌向上下游延伸,构建产业协同优势。
对行业: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,针对数字化运营、新型供应链管理等领域,搭建校企合作、行业培训平台,缓解人才缺口;引导行业聚焦“质价比”,避免低价恶性竞争,推动火锅产业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质量提升”转型。
对社会:关注产业转型中的用工结构变化,支持职业技能培训,助力劳动力适应新型岗位需求,促进就业市场与产业发展的良性适配。
❗免责声明:以上报告均系本平台通过公开、合法渠道获得,报告版权归原撰写/发布机构所有,如涉侵权,请联系删除;
❗资料为推荐阅读,仅供参考学习,如对内容存疑,请与原撰写/发布机构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