付费资源

报告由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
数据来源包括红餐大数据、桌面研究、行业访谈、红餐调研数据等
一、赛道概况
1. 养生茶饮受关注,现制养生茶饮发展迅速
✅ 餐饮养生热潮中养生茶饮突出,零售电商渠道养生茶饮料销售额增长,现制茶饮门店推出相关产品,如 2023 – 2024 年现制茶饮样本品牌含药食同源食材产品占比 16.5%。
✅ 养生茶饮热度高,抖音 “养生茶” 话题播放量超 63 亿次,浙江省中医院 “乌梅汤 2.0 版” 受关注,小红书相关笔记超 29 万篇。同时吸引众多创业者,企业注册量和存量大幅增长。
✅ 养生茶饮分为多种类型,现制养生茶饮发展快,受政策支持、消费者需求增长等驱动,全国门店数超六千家,市场规模近百亿元,2024 年门店数比 2023 年底翻番,市场规模同比增长 113%。
2. 区域分布与门店特征
✅ 华东和华南地区现制养生茶饮门店数占比高,分别为 33.9% 和 24.8%,广东、山东、江苏门店数居前三。三线城市门店数占比最高(21.4%),一二线城市门店数占比 50.7%,高于现制茶饮赛道大盘。
✅ 多数品牌创立于 2020 年后,门店规模多在 100 家以下,人均消费均值高于现制茶饮大盘,15 元以下门店数占比低于现制茶饮赛道,20 元及以上门店数占比高于现制茶饮赛道。
3. 驱动因素
✅ 政策支持:国家出台系列政策促进健康养生产业发展,如《“健康中国 2030” 规划纲要》等,药食同源名单目录扩展至 106 种,为现制养生茶饮赛道带来机遇。
✅ 消费需求:Z 世代养生需求高涨,超六成受访青年感觉身体亚健康,年轻人成为养生消费主力军,保健养生在 18 – 35 岁年轻人消费榜单中排名第三。
✅ 市场竞争与资本助推:现制茶饮赛道竞争激烈,人均消费下滑,养生茶饮受资本青睐,荷田水铺等品牌获融资,部分品牌估值较高。
4. 入局者
✅ 现制养生茶饮专门店、现制茶饮品牌、中医院 / 中医馆及其他赛道品牌纷纷布局,如奈雪的茶、喜茶等现制茶饮品牌推出养生产品,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门诊部开设养生饮品店,仲景生活等其他赛道品牌也涉足养生茶饮。
✅ 中医药企业和中医馆跨界推出茶饮子品牌,如陆藜・开了个方子、知嘛健康等,提升了消费者对养生茶饮品牌的认知度与信任度。
二、发展特征
1. 产品特色鲜明
✅ 以药食同源食材为特色,产品标注调理 / 养生功能,如熬夜人参水等,部分品牌主打细分功能性产品,小料也具养生属性。
✅ 产品结构丰富,除茶饮外,还有咖啡、甜品、面包烘焙、小吃等,满足多元化需求。
2. 门店装修与品牌传播
✅ 门店以新中式风格为主,设有药食同源展示区,部分品牌打造复合功能空间,提供沉浸式消费体验。
✅ 品牌传播重视融入传统文化与养生理念,通过多渠道传播,如直播、短视频 / 短剧、联名、线下活动等,吸引消费者,提高品牌声量和消费者粘性。
3. 零售产品拓展
✅ 部分品牌推出瓶装饮料、袋泡茶包、固体冲剂、药食同源原材料等零售产品,拓宽发展边界,丰富产品种类,如陆藜・开了个方子、涵春茶肆等品牌。
三、消费者洞察
1. 消费者购买情况
✅ 九成以上消费者购买过中式养生产品,其中养生茶饮消费者占比最高(62.3%),其次是养生滋补餐和中式养生糕点。
✅ 现制养生茶饮消费主力为女性,18 – 35 岁年轻群体为主(占比 67.6%),31 – 35 岁、26 – 30 岁年龄段占比超 20%。
2. 消费频率与价格
✅ 五成消费者每周至少购买 1 杯现制养生茶饮,平均每周购买 1 杯的消费者占比最高(26.8%),产品单价 10 – 15 元区间消费者占比最高(30.3%)。
3. 消费动机与顾虑
✅ 消费者购买主要动机为健康性与功能性(比普通茶饮更健康占 56.9%,有养生功能占 53.4%),也注重口感独特和好奇尝鲜。关注清热降火、缓解疲劳等养生功能。
✅ 消费顾虑包括口感不好(69.1%)、不确定是否适合体质(61.3%)、担心副作用(56.4%)等,消费者认为口感、产品试喝、养生产品丰富度等方面需改进。
四、经营建议
1. 赛道痛点
✅ 产品口感需改善,因药食同源食材添加,口感与养生功能难平衡。
✅ 市场教育待普及,消费者认知不足,复购率低。
✅ 食品安全问题受关注,药食同源食材监管严格,用量、配比和禁忌需专家支持。
2. 发展建议
✅ 加强市场教育,通过多渠道宣传等培养消费者习惯,相关部门做好科普。
✅ 寻求差异化,挖掘食材配方,丰富产品,打造爆款,提供特色服务。
✅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,解决从业者中医药知识不足问题,统一产品标准。
❗免责声明以上报告均系本平台通过公开、合法渠道获得,报告版权归原撰写/发布机构所有,如涉侵权,请联系删除 ;
❗资料为推荐阅读,仅供参考学习,如对内容存疑,请与原撰写/发布机构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