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2025年西贝预制菜事件分析报告》PDF下载(免费)

餐饮报告3小时前发布 餐小盒
6 0 0

已购买

订单号:免费
annex2025年西贝预制菜事件分析报告.pdf
提取码:BVyq
您当前未登录!建议登陆后购买,可保存购买订单。

报告由:惠科发布

一、事件背景与核心矛盾

2025年9月,一场围绕西贝预制菜的争议引发全网关注,其核心矛盾源于公众人物观点对立与行业认知差异。9月10日,罗永浩在社交媒体吐槽西贝“几乎全是预制菜,价格却过高,令人不适”,并呼吁立法强制餐馆注明预制菜,相关微博话题点击量迅速突破2500万,旋即冲上多平台热搜。对此,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,坚称“西贝门店100%没有预制菜”,指责罗永浩损害品牌商誉,明确表示将起诉罗永浩。

这场争议并非单纯的个人言论冲突,而是折射出中国餐饮行业长期存在的关键问题:预制菜定义模糊、行业规范缺失,以及商家与消费者在预制菜认知上的巨大鸿沟。西贝此前以“健康餐”“儿童餐”为核心定位,打出“家有宝贝,就吃西贝”的宣传标语,在家长群体中建立了较高信任度。但此次事件中,“预制菜”相关质疑直接冲击了品牌既有信任体系,引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、食材新鲜度及消费知情权的广泛讨论。

二、事件脉络梳理

(一)争议爆发阶段(9月10日-9月11日)

9月10日,罗永浩发布吐槽言论后,话题迅速发酵,社交媒体上关于“西贝是否使用预制菜”的讨论热度骤升。9月11日,贾国龙公开回应,否认使用预制菜并提出起诉计划,双方观点对立进一步激化舆论,网友围绕“预制菜定义”“餐饮定价合理性”展开激烈争论,事件声量初步形成规模。

(二)攻防升级阶段(9月12日-9月13日)

9月12日,双方采取实质性行动对抗:西贝发布公开信,公布13道菜制作标准,并宣布向全社会开放后厨参观,试图以“透明化”证明自身清白;罗永浩则接连发布多条微博,逐条驳斥贾国龙说法,同时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。此举引发社媒讨论达到声量高峰,北京新闻广播等媒体实地探访西贝北京环球贸易店后厨,发现多种长保质期冷冻制品,包括保质期18个月的海鲈鱼、9个月的手工戗面馒头、2年的西兰花等,再度引发争议。新华社、人民日报、央视等央媒陆续关注此事,聚焦预制菜定义、消费者知情权与行业标准问题,呼吁行业透明化与规范化发展。

9月13日,西贝突然发布通知,以“保证后厨正常运行”为由,暂停全国门店后厨参观,这一举措被部分网友质疑为“心虚回避”,事件负面情绪进一步蔓延。

(三)和解收尾阶段(9月14日-9月15日)

9月14日,罗永浩在微博发声,@贾国龙提议双方通过大型网络平台直播对话,称交替发声易导致媒体转述偏差,希望以公平公正、冷静理性的方式沟通,但未得到西贝即时回应。9月15日,西贝发布官方道歉信,承认在沟通与信息透明化方面存在不足,承诺后续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,西贝道歉词条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名。随后,罗永浩转发该道歉信并提出多个细节问题,晚间又发布长文表示“决定放弃追究西贝”,事件逐渐平息。

三、事件传播与舆论特征

(一)传播渠道分布

事件传播以社交媒体为核心阵地,一周内全网相关内容中,新浪微博占比60%,成为主要讨论平台,这与罗永浩、西贝官方频繁通过微博发声,带动网友互动密切相关;今日头条占比15%,位列第二,其资讯聚合属性推动事件向更广泛受众扩散;微信、抖音、百度、知乎等平台分别占比5%左右,形成多渠道覆盖的传播格局,确保事件在不同用户群体中均有较高曝光度。

(二)声量与情感走势

1. 声量走势:9月10日事件爆发初期,声量随话题热搜快速增长;9月12日双方攻防升级后,声量达到峰值,单日相关内容量突破10万条;9月15日西贝道歉与罗永浩放弃追究后,声量逐步回落,但仍保持较高讨论热度。

2. 情感走势:整体舆论情感呈负面主导。事件爆发后,消费者因对西贝“健康定位”的信任崩塌,负面评价占比显著上升;仅在9月12日西贝公布制作标准、开放后厨参观时,情感倾向短暂回升;9月14日西贝暂停后厨参观、媒体曝光长保质期制品后,负面情绪再度加剧;直至9月15日道歉后,负面情感才略有缓解,但品牌信任修复效果有限。家长群体作为西贝核心客群,对“保质期两年的西兰花”“预制包装胡萝卜炒饭”等信息反应尤为强烈,成为负面情绪的主要来源。

(三)热门讨论焦点

从全网热门词云来看,讨论核心集中在三方面:一是人物相关,“罗永浩”“贾国龙”“贾老板”等关键词高频出现,反映公众对事件当事人观点的关注;二是行业与产品相关,“预加工”“半成品”“透明”“保质期”等词凸显对预制菜行业规范的讨论,“西兰花”“羊排”“鲈鱼”等食材名称则指向具体产品争议;三是消费权益相关,“消费者”“知情权”“价格”“性价比”等词体现网友对自身消费权益的重视,以及对西贝定价合理性的质疑。

四、各方观点与认知差异

(一)餐饮从业者与消费者的对立观点

1. 餐饮从业者集体声援西贝:事件发酵过程中,巴奴毛肚火锅创始人杜中兵、吉祥馄饨创始人张彪、朱光玉火锅联合创始人李扬、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等多位餐饮行业人士公开支持西贝。他们认为,在餐饮行业中,中央厨房预处理属于常见操作,与公众认知的“预制菜”存在差异,罗永浩的言论可能对餐饮企业造成不当冲击,呼吁理性看待行业现状,避免“毁掉一个企业”。

2. 消费者负面评价集中:社媒平台上,西贝评论区聚集大量负面声音,核心批评点包括两方面:一是性价比问题,消费者认为西贝定价偏高,若使用预制菜则“物不符值”;二是沟通态度问题,贾国龙“起诉”言论被指“傲慢”,忽视消费者知情权,部分网友直言“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,而是不能接受被蒙在鼓里”。

(二)认知差异的核心原因

1. 行业规范未普及:餐饮行业对“预制菜”有相对明确的内部定义(如区分“中央厨房预处理”与“成品复热预制”),但这一定义未向公众充分普及,导致消费者对“预制菜”的认知停留在“成品加热”层面,与行业实际操作产生偏差。

2. 企业忽视消费者知情权:西贝未主动透明化菜品制作工序,未向消费者明确说明中央厨房预处理流程,导致信息不对称。当质疑出现时,企业未优先解释“如何加工”,反而纠结于“是否属于预制菜”的术语定义,进一步激化矛盾。

(三)主流媒体与官媒观点

新华社、人民日报、第一财经等主流媒体及官媒均对事件发声,观点高度一致:呼吁加快预制菜国家标准落地,推行餐饮环节预制菜明示制度。人民日报指出,“预制菜的真正挑战不在于技术,而在于建立消费者信任纽带,餐饮业需兼顾高效与‘吃得安心、明白’”;每日经济新闻强调“透明化是重建消费信任的唯一路径,消费者反感的是‘被选择’感”;第一财经认为,此次事件是“消费者舌尖上知情权的觉醒”,将推动行业标准建设与企业信息透明化。

五、企业危机应对分析与行业借鉴

(一)西贝危机应对的问题

1. 回应态度情绪化:贾国龙以“起诉”言论下场对抗,缺乏客观理性的证据支撑,导致矛盾升级。危机公关的核心是“降温”而非“点火”,情绪化回应不仅未能缓解质疑,反而强化了消费者对品牌“傲慢”的负面印象。

2. 核心问题回避:西贝反复强调“行业定义中的预制菜”,忽视消费者对“食材新鲜度”“加工流程”的核心关切,沟通焦点偏离公众需求,难以形成有效共情。

3. 响应时效性不足:危机爆发于9月10日,西贝直至9月15日才发布正式道歉信并提出整改措施,错过“黄金24小时”回应窗口,期间负面信息大量扩散,舆论失控风险加剧;此外,“开放后厨-暂停后厨”的反复操作,进一步削弱消费者信任。

(二)行业正面案例:老乡鸡的应对策略

老乡鸡在预制菜信息透明化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,其在门店菜单清晰标注菜品类别,将产品分为“餐厅现做”“半预制”“复热预制”三类。对于“半预制”菜品(中央厨房预处理+门店二次加工),还详细说明预处理环节(如食材清洗、切配)与门店加工步骤(如炒制、调味),为消费者提供明确参考,有效消除信息不对称,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。

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:一是提升企业透明度,通过主动公示建立信任;二是促进行业健康化,为预制菜标注制度提供实践参考;三是契合消费者需求,帮助消费者根据偏好选择,减少认知冲突。

(三)预制菜行业规范建议

1. 加快国家标准落地:明确预制菜定义、分类、加工工艺要求及标签标注规范,统一行业与公众认知,避免“术语争议”。

2. 推行明示制度:要求餐饮企业在菜单、门店公示栏等渠道,清晰标注菜品是否使用预制菜及加工方式,保障消费者知情权。

3.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:建立中央厨房加工流程追溯体系,定期向公众公开食材来源、保质期、加工环节等信息,主动接受监督。

六、危机公关核心原则与技术赋能建议

(一)危机公关本质与核心任务

公关危机的本质是“信任危机”,品牌与消费者的连接核心是信任,一旦信任破裂,危机便会爆发。在危机生命周期中,守护、修复甚至重建信任是贯穿始终的核心任务,需遵循“速度第一”“真诚沟通”“承担责任”“权威证实”四大原则,避免回避问题、情绪化对抗或拖延回应。

(二)企业危机应对优化方向

1. 态度理性化:面对质疑时,保持客观冷静,以数据、证据回应,避免个人情绪主导言论,减少矛盾激化风险。

2. 问题聚焦化:直击消费者核心关切(如食材新鲜度、价格合理性、加工流程),用通俗语言沟通,而非纠结专业术语,提升共情能力。

3. 响应及时化:建立7/24小时舆情监测机制,在危机爆发后第一时间发声,控制负面信息扩散范围,抢占舆论引导主动权。

(三)AI技术赋能危机公关

在数字时代,AI技术可有效提升危机公关效率与精准度。企业可借助大模型、算法算力等技术,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系统:一是实时捕捉全网信息,快速识别负面话题与情绪倾向,提前预警风险;二是通过语义分析、情感判断,洞察公众核心需求,为回应策略提供数据支撑;三是制定自动化危机预案,在危机爆发时快速生成响应方案,缩短决策时间。

以慧科讯业为例,其依托27年行业经验与全网大数据资料库,可为企业提供舆情监测、负面预警、消费者洞察等服务,帮助企业实时掌握舆论动态,提升危机应对能力,实现“防患于未然”。

七、事件总结与行业影响

西贝预制菜事件虽以“罗永浩放弃追究”收尾,但对西贝品牌与预制菜行业产生深远影响。对西贝而言,此次事件导致核心客群(如家长群体)信任度下降,品牌形象受损,后续需通过长期透明化操作与品质管控重建信任;对预制菜行业而言,事件推动行业规范加速落地,促使更多企业重视消费者知情权,推动“预制菜明示制度”从“建议”走向“实践”。

总体来看,此次事件是中国餐饮行业“预制菜认知普及”的重要转折点,它让行业意识到:预制菜并非“洪水猛兽”,消费者反感的不是预制菜本身,而是“不透明”与“被欺骗”。未来,只有通过标准化规范、透明化沟通与品质化管控,预制菜行业才能实现健康发展,餐饮企业也才能在效率与信任之间找到平衡,赢得消费者长期认可。

❗免责声明:以上报告均系本平台通过公开、合法渠道获得,报告版权归原撰写/发布机构所有,如涉侵权,请联系删除 ;

❗资料为推荐阅读,仅供参考学习,如对内容存疑,请与原撰写/发布机构联系。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