付费资源


报告由:阿里研究院发布
一、我国餐饮行业现状
当前,我国餐饮行业处于疫情后深度调整期,呈现“高波动、低毛利、弱集中、短周期”四大典型特征,行业整体面临结构性挑战。
(一)营收“有起有落”,主体“大进大出”
过去五年,餐饮营收经历反复波动:2020年受疫情冲击同比下降16.6%,2021年随疫情控制反弹增长18.6%,2022年疫情再起下滑6.3%,2023年复苏增长20.4%,2024年进入回调期增速降至5.3%,2025年1-7月进一步收窄至3.8%。
与营收波动相伴的是市场主体“大进大出”,2019年以来每年新注册餐饮商家超240万家,2023年达414万峰值,但2024年新注册数减少56万,首次出现下降;同时,2023年注销/吊销商家140万,2024年上半年达106万,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,闭店率长期维持30%以上,2024年更是升至61.2%,与疫情最严重的2021年持平。
从经营年限看,72%商家经营不足5年,超四成开业未满3年,行业新陈代谢快,抗风险能力弱。
(二)客单价持续下滑,用户性价比消费倾向凸显
受消费预期下降、商务宴请减少、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,餐饮客单价呈持续下行趋势。
2023年餐饮大盘均价从2022年的43.2元降至42.6元,2024年进一步下滑至39.8元,同比降幅6.6%,且所有一级品类人均客单普遍下调,饮品赛道跌幅最显著。堂食受冲击更明显,2024年堂食平均单价较2022年下降10.2%。
商家调研数据显示,9%的商家客单价大幅下滑15%以上,34%的商家下滑超5%,消费者消费趋于谨慎,性价比需求成为主流。
(三)平均利润率较薄,食材和人力成本占比较高
在原材料价格上涨、人力成本攀升等压力下,餐饮行业平均利润率偏低。2024年行业平均净利率不超过15%,成本结构中,原料进货占45%、人力成本占22%,运营杂费和房租及物业成本分别占10%和8%。
商家调研显示,净利率集中在5%-15%的商家占比超60%,17%的商家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,仅22%的商家净利率超过15%,盈利压力显著。
(四)连锁化率稳步提升,但距离发达经济体仍有差距
2024年我国餐饮门店保有量约800万家,每千人拥有近7家餐厅,线上商家数量为美国的28倍,但连锁化率仅从2020年的15%提升至2024年的23%,远低于美国(60%)、日本(57%)和英国(46%)等发达经济体。
连锁化率偏低受多重因素制约:一是地域饮食差异大,消费者对“正宗”“烟火味”敏感,标准化进程受阻;二是多数企业缺乏跨区域复制的资金、人才与管理体系;三是中央厨房、冷链配送等供应链支撑薄弱,跨区域运营成本高、损耗大。
二、今年以来外卖市场的新动向
2025年一季度起,京东、阿里等传统电商平台进入外卖市场,引发流量与补贴争夺,也推动餐饮经营模式重构。在此背景下,外卖对商家经营的影响呈现多维度特征。
(一)外卖对商家利润整体持正向影响
对比2025年2-3月与7月,53%的商家实现同店净利润增长,30%基本持平,仅17%出现下滑,且大幅下滑的商家仅占2.6%。分规模看,大商家利润上涨比例63%、中型商家58%、小商家47%,均远高于各自利润下降比例,说明商家规模并非影响利润的关键因素,外卖整体对商家盈利呈正向拉动。
(二)选址和外卖比例是影响商家净利的关键因素
通过回归分析发现,店铺选址和外卖占比是决定商家净利润变化的核心因素。
选址方面,位于购物中心和商业步行街的店铺利润提升更显著,利润上涨商家占比约60%;而社区/住宅周边门店受冲击较大,利润下降商家占20%,因外卖将门店服务半径从1公里扩展至3-5公里,社区居民更倾向选择远处商圈餐饮,分流本地客流。
外卖占比方面,20%-40%是理想区间,此区间内商家能平衡线上流量与堂食价值;外卖占比不足20%的商家因业务模式单一,难抵市场波动,更易利润受损。
(三)商家普遍认为外卖带来的机遇多于挑战
7成商户认为外卖是机遇,主要因其扩大销售半径、带来新客流、提升品牌影响力,17%的商户将外卖视为线上广告,填补营销预算不足;3成商户认为外卖存在挑战,担忧冲击堂食、造成低价心智。
同时,八成以上商家将外卖视为经营重要组成,69%的商家理想外卖占比为20%-40%,视其为堂食之外的关键增量,部分商家甚至将外卖视为核心业务之一,愿意在选址、产品设计等方面系统性调整。
(四)商家普遍欢迎补贴但希望优化规则
九成以上商家支持外卖补贴,但对补贴方式有优化诉求:70.6%的商家希望提升补贴客单价门槛、降低商家出资比例;57%的商家建议加强活动前沟通、明确补贴规则。这反映出商家认可补贴的业务价值,但当前补贴政策在规则透明度、成本分摊合理性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。
(五)商家多措并举以接住外卖流量
面对外卖流量增长,商家采取“组合拳”提升运营效率,排名靠前的举措包括菜品适配(59.0%)、供应链升级(48.9%)、明厨亮灶建设(40.1%)及品质堂食建设(40.1%)。
例如,部分快餐品牌优先选择快出餐菜品,茶饮品牌研发优质优价引流新品,咖啡品牌新建供应链降本,快餐品牌推进明厨亮灶覆盖。不过,不同规模商家能力存在差距,中小商家在菜品适配意愿上强于大中型连锁,但在选址调整、店型探索上显著落后,需行业协会与平台更多扶持。
三、平台与商家同频共振,积极拥抱餐饮业态创新
(一)平台引领,商家参与,餐饮线上化模式推陈出新
全行业围绕增长、盈利、食安等核心问题,探索出拼好饭、浣熊食堂、七鲜小厨、到店等创新模式。
拼好饭通过拼单与聚合配送,提升低客单价订单盈利性;浣熊食堂构建数字厨房体系,强化食安品控;
七鲜小厨依托重资产供应链提供高性价比外卖;到店模式结合线上流量与数字化营销,为商家导入精准客流。
商家对创新模式态度积极,但也存在顾虑,如拼团模式的食安与利润风险、集约式档口的品牌独立性问题、供应链整合的利益平衡难题,到店模式则期待更多竞争性平台与透明评分机制。
(二)因势利导,多措并举,平台积极帮扶商家线上化转型
在监管引导下,平台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创新,重点帮扶中小商家,推出数字化辅助工具(如AI入驻助手、智能店装、AI经营诊断)、食安治理措施(推进明厨亮灶)、低价治理机制(低实收预警)、营销提效产品(智能推广)及新店型扶持(卫星店支持)等。
例如,AI入驻助手可快速引导商家完成入驻流程,智能经营诊断能分析数据并给出优化建议,助力商家降低经营门槛、提升效率。
(三)促进餐饮行业线上化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建议
1.商家侧:需夯实产品品质与品牌力,采取“堂食+外卖”双轨经营,将外卖占比控制在20%-40%;结合区位特征规划策略,优先选择商圈选址,社区门店可通过多时段经营、线上服务突破限制;重点探索外卖爆品研发、食安可视化、供应链优化、数字化运营与新店型创新。
2.平台侧:应聚焦创新增量,优化生态建设,尊重商家知情权与自主定价权,建立透明稳定的规则体系与双向沟通机制;针对不同规模商家提供差异化支持,如为小商家优化补贴与配送服务,为中商家强化数字化能力,为大商家提供品牌营销资源;同时关注骑手权益,构建“共听、共商、共建”的生态共治模式。
四、餐饮创新标杆案例解析
通过剖析不同规模、品类的餐饮品牌案例,发现成功创新的核心在于围绕经营环节的系统性优化,涵盖供应链、店型、菜品、组织架构等维度。
(一)某中式正餐连锁品牌:卫星店与菜品创新
面对同质化竞争与扩张难题,该品牌推出40平方米的卫星店,投资降低85%,回本周期缩短68%,聚焦外卖;构建独立家常菜体系,客单价降至30元区间。目前已上线50余家卫星店,7月以来业务增长230%,计划扩展至100家。
(二)某茶饮连锁品牌:供应链与渠道差异化
外卖补贴初期堂食下滑30%,该品牌依托全国供应链锁定产能,定向研发外卖新品,开发线下专供品并实施线上价格保护,推动外卖流水增幅超150%,堂食跌幅收窄至10%。
(三)其他典型案例
某咖啡连锁品牌通过新建供应链、推出独家周边、优化组织架构,实现店均新用户翻倍、消费频次提升;某快餐连锁品牌布局外卖专营店与小面积店型,订单量增长70%;
紫燕百味鸡通过工厂预处理与套餐创新,外卖占比从20%升至30%-40%;
新锐品牌一心饭团优化供应链与日复盘机制,成熟门店外卖月订单从4000单升至7000单,新店首月订单达7000单。
五、总结与未来趋势
当前餐饮线上化已从“选择题”变为“必答题”,外卖不仅是堂食补充,更是驱动增长的关键变量。
未来,行业将呈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竞争格局,连锁品牌凭借体系化能力更易实现协同提效,中小商家需依托平台帮扶与精准创新突破困境。
平台与商家需持续协同,以品质为核心、以创新为驱动、以透明为基础,共同推动餐饮行业从“小而散”向“优而强”转型,实现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。
❗免责声明:以上报告均系本平台通过公开、合法渠道获得,报告版权归原撰写/发布机构所有,如涉侵权,请联系删除 ;
❗资料为推荐阅读,仅供参考学习,如对内容存疑,请与原撰写/发布机构联系。
下载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