报告显示,中国咖饮市场已从规模扩张进入精细化竞争阶段,下沉市场、智能化技术与本土供应链将成行业增长核心动力,品牌需精准把握消费需求,以差异化策略应对竞争压力。
- 消费基础稳固提升:2025 年全国咖啡饮用者达 5.5 亿人,年人均消费杯量从 2020 年 9.1 杯增至 2024 年 22.3 杯,预计 2025 年达 25 杯,消费日常化趋势显著。现制咖饮成增长主力,2025 年市场规模预计接近 1300 亿元,2018-2025 年复合增长率保持高位。
- 门店数量与分布:截至 2025 年 9 月,全国咖饮门店达 26.02 万家(同比增 19.9%),2025 年前 10 个月相关企业注册量 3.2 万家(达上年全年水平),存量 16.1 万家。区域上,华东(35.9%)、华南(23.2%)、西南(14.4%)门店占比高,华中、华北、东北、西北增速超 20%,河南、安徽、河北等省份潜力大;城市层级上,新一线(25.2%)、二线(22.0%)门店集中,三线及以下城市增速更快,成战略必争之地。
- 品牌竞争格局:按经营模式分,独立品牌门店占 60.5%(靠个性化、创新吸引消费者),连锁品牌占 39.5%(靠标准化、规模化提供稳定体验)。连锁品牌中,瑞幸(2.6 万家)、库迪(1.3 万家)门店破万,星巴克、幸运咖等增速快;中腰部品牌(如 MStand、Peet’s)扩张放缓。精品咖啡门店占比近三成,呈 “头部集中、腰尾分散” 格局,Manner(超 2000 家)、MStand(超 500 家)领跑,多数品牌门店不足 200 家。
- 产品创新与跨界融合:2025 年 1-9 月,54 个样本品牌推出 1037 款新品,现制饮品占 68.2%(咖啡 539 款、茶饮 168 款)。果咖、气泡咖啡、特调咖啡增速显著,基底趋向精品化(聚焦全球及本土产区豆种),食材创新以水果(柠檬、红心芭乐)、花卉(玫瑰、木槿花)为核心;同时,咖饮品牌密集推茶饮产品,2025 年 1-9 月茶饮新品占比 23.8%,西西弗矢量咖啡、库迪等推出 10 款以上茶饮,从 “咖啡 + 茶饮” 融合走向 “茶饮反攻”。
- 门店模型与选址优化:“店中店” 模式成扩张新趋势,库迪、挪瓦等与便利店合作,降低开店成本(如库迪便利店门店首付 5 万元,可分期);选址聚焦高校、医院、交通枢纽等高频刚需点位,瑞幸、比星等通过定向加盟加密此类布局,契合 “高频、便捷” 消费逻辑。
- 价格战与成本压力:受品牌竞争及外卖平台战事影响,咖饮人均消费从 2023 年 9 月 41 元降至 2025 年 9 月 26 元,15 元以下门店占比从 29.8% 升至 36.9%,头部品牌(瑞幸、库迪)常态化 9.9 元促销,星巴克也推出 “夏日心动价”(单杯降 5 元左右)。同时,全球咖啡豆价格飙升,2025 年 10 月美国咖啡期货价较 2024 年初涨超 95%,品牌加速供应链布局(瑞幸锁价囤货、库迪自建全链条供应链)应对成本压力。
- 本土产业链机遇:云南咖啡豆占全国产量 98% 以上,2024 年农业产值近 50 亿元(同比增 13%),精品率、精深加工率提升,出口量同比增 358%。头部品牌加速布局云南,瑞幸(保山)、库迪(临沧)、星巴克(普洱)形成产区分工,本土供应链成品牌稳价提质关键。
- 核心挑战待突破:行业面临三大痛点,一是成本高企(原料、人力、租金)与价格战叠加,中小品牌盈利受限;二是消费者需求多元化(健康、定制、体验),部分品牌创新滞后;三是产品与空间同质化,品牌辨识度降低。
- 三大发展趋势:
- 下沉市场增量: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竞争饱和,三线及以下城市消费需求释放,品牌需通过本地化定价、门店布局(如社区、县域)及营销挖掘潜力,幸运咖(三线及以下门店占 71.2%)、蓉小乔(超 50%)等已率先布局。
- 智能化与自动化:智能咖啡机(精准萃取)、自动点单系统、无人值守门店将普及,降低人力成本、提升出品稳定性,如 MINI-CO 小咖用 “咖爷咖啡机” 模拟人工操作,兼顾风味与效率。
- 供应链本土化:为应对全球原料波动,品牌将深化与国内产区合作,从种植、加工到生产全链条深耕,开发本土特色产品(如云南精品豆),同时完善烘焙、加工基地建设(如瑞幸厦门第四座烘焙工厂动工,产能将达 15.5 万吨 / 年)。
- 突围关键策略:品牌需在效率、创新、体验上协同升级,成本端通过供应链本土化与智能化降本;产品端以数据驱动创新(如消费者共创、跨界联名),强化健康与功能性;品牌端依托地域文化、可持续理念构建独特调性,从 “卖咖啡” 转向 “卖价值观”。
❗免责声明:以上报告均系本平台通过公开、合法渠道获得,报告版权归原撰写/发布机构所有,如涉侵权,请联系删除 ;
❗资料为推荐阅读,仅供参考学习,如对内容存疑,请与原撰写/发布机构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