付费资源

红餐产业研究院最新发布的《2025快餐消费决策链研究报告》,通过拆解2030份消费者调研数据:80.3%的快餐消费者会提前锁定备选品牌,堂食看“位置与等位”,外卖盯“价格与配送”,有7.8%的人会因外卖体验差转头去堂食。
一、快餐消费新格局:双渠道并行,近半数人“堂食外卖都用”
先看一组基础数据:2025年全国餐饮门店超770万家,但平均生命周期不足17个月,快餐赛道尤其激烈——每周至少吃1次快餐的消费者占比近90%,其中70.5%每周吃2次以上,刚需属性极强。
更关键的是,快餐已形成“线上线下双渠道”格局:
外卖占比持续走高:粥品、麻辣烫冒菜的外卖份额超40%,米饭快餐、西式快餐等超30%,越来越多人习惯“点外卖解决工作餐”;
双渠道消费者成主流:50.1%的人最近1个月既吃堂食也点外卖,仅13.6%只吃堂食,36.3%只点外卖;
消费动机差异明显:选堂食的人,66.5%是因为“门店近、方便”,50.2%看重“出餐快”;选外卖的人,69.2%被“价格优惠”吸引,55.3%图“配送上门省事”。
二、备选集:80%消费者有“心选清单”,堂食外卖关注点差很大
快餐消费者的决策,从“建立备选集”就开始了——80.3%的人心里会提前存3-4个快餐品牌,这些品牌是他们点餐时的优先选项,但堂食和外卖的“进集标准”完全不同。
1. 堂食备选集:位置和口碑是“硬门槛”
想进入消费者的堂食备选清单,得先过两道关:
地理位置第一:74.3%的人优先考虑“门店近不近”,毕竟快餐核心需求是“便捷”,没人愿意为一顿工作餐绕远路;
亲友推荐很关键:69.5%的人会参考亲友口碑,比平台种草(49.2%)、品牌知名度(52.9%)更有说服力。比如小区楼下的面馆,若邻居都说“出餐快、味道稳”,很容易成为周边上班族的备选。
2. 外卖备选集:价格和配送是“生死线”
外卖备选集的核心是“性价比+效率”:
价格优惠最吸睛:72.5%的人会因“折扣力度大”把品牌加入备选,比堂食场景的关注度(45.5%)高出近30个百分点;
配送时效不能差:64.3%的人关注“配送距离和时间”,超过60分钟送达的品牌,基本很难进入备选清单;
菜品品质要稳定:59.8%的人会看“外卖菜品会不会变凉、变味”,比如汉堡类品牌若频繁出现“面包变软、肉饼凉透”的评价,很容易被剔除。
值得注意的是,消费者对快餐备选品牌的“忠诚度不高”:堂食最终选备选品牌的仅57.4%,外卖更低,只有45.3%,剩下的人会被“现场因素”或“平台推荐”打动,这给了品牌“半路截客”的机会。
三、堂食决策:两大关键节点,15.6%的人会“临场变卦”
选择堂食的消费者,会经历“预决策”和“终决策”两个阶段,每个阶段都有“留客”或“丢客”的关键。
1. 预决策:82%的人会先搜信息,菜品和效率是核心
82.1%的消费者去堂食前,会先在美团、抖音、大众点评等平台查信息,重点看两类因素:
菜品因素:61.4%关注“口味好不好”,59.3%看“菜品种类多不多”,比如一家米粉店若有“招牌牛肉粉+特色小吃”,比只有单一品类更易被选中;
效率因素:55.6%在意“出餐快不快”,45.2%会查“需不需要等位”,毕竟没人想在午休时间花半小时等餐。
平台选择上,美团/美团外卖(69.9%)、抖音(56.3%)是主要渠道,核心吸引力是“团购优惠”——有特价套餐、充值折扣的品牌,更容易被加入预决策清单。
2. 终决策:等位是“最大杀手”,15.6%的人会换餐厅
即便预决策选好了餐厅,到了现场仍有15.6%的人会改变主意,核心原因只有一个:需要等位。数据显示,85.4%的人会因“要排队”放弃预选餐厅,远高于“没有特价菜”(41.3%)、“上菜慢”(38.4%)等因素。
反过来,想吸引“临时换餐厅”的顾客,也有三个有效方法:
65.4%的人会被“团购优惠”打动,比如门口海报写“扫码领10元券”;
59.3%愿意去“无需等位”的餐厅,哪怕只是多走50米;
56.3%会被“特色菜海报”吸引,比如橱窗展示“现炒牛肉饭”的实物图,比文字菜单更有冲击力。
四、外卖决策:平台内完成闭环,7.8%的人会“跳转到堂食”
外卖消费者的决策基本在平台内完成,但过程中藏着“断点”——7.8%的人会因平台体验差,比如“找不到想吃的品类”“优惠少”“配送慢”,最终放弃外卖去吃堂食。
1. 平台选择:人均用2.2个平台,价格是“跳转关键”
快餐消费者对外卖平台的“忠诚度很低”:91.3%的人会在多平台间对比,82.3%每月在2个以上平台下单,平均每人用2.2个平台。
主流平台占比:美团外卖(77.6%)、饿了么/淘宝闪购(69.4%)、京东秒送(53.2%)是前三;
跳转原因:69.2%的人是为了“找更优惠的套餐”,比如在A平台没找到优惠券,就去B平台搜同品牌。
2. 品牌筛选:平均看8个品牌,价格和配送是“硬指标”
进入平台后,消费者不会盲目下单:
浏览数量有限:平均会看8.2个品牌,有明确想吃的品类(比如“就想吃汉堡”)的人,只看6.1个;没明确需求的人,会看10.3个;
关注重点清晰:价格与优惠(67.3%)、配送时间(55.6%)、平台评分(54.7%)是Top3因素。有明确品类需求的人,更在意“能不能用大额优惠券”;没明确需求的人,还会看“有没有特价套餐”。
比如一家西式快餐品牌,若在外卖平台标注“满30减15”“30分钟送达”,再配上高清的汉堡实物图,被选中的概率会大幅提升。
五、案例启示:品牌QE的“踩坑”与“改进方案”
报告中一个区域品牌QE的案例,很有参考价值。这个品牌在当地商圈的堂食和外卖表现都偏弱,核心问题集中在三点:
1. 备选集进集率低:只有12.8%的人把它加入备选,比商圈均值(18.1%)低5.3个百分点,原因是“品牌知名度低”“人均30元,比同行贵”;
2. 堂食新客少:预决策阶段选它的人少,且门店海报“优惠信息不突出”,迎宾引导也不到位,流入率比均值低0.2个百分点;
3. 外卖评分差:平台评分低,出餐慢导致配送超时,终选率1.6%,略低于商圈均值1.8%。
针对这些问题,报告给出的改进方案很实用:
备选集阶段:加强抖音、私域种草,推出“19.9元特价套餐”吸引新客;
堂食阶段:更新门店海报,突出“无需等位”“团购优惠”,培训迎宾主动引导;
外卖阶段:优化订单系统,增设外卖出餐口,及时回复负面评价提升评分。
六、总结:快餐决策的“黄金法则”
1. 备选集是基础:想让消费者“记住你”,堂食要靠“位置近+亲友口碑”,外卖要靠“价格优惠+配送快”;
2. 堂食抓“现场体验”:减少等位时间(比如用线上取号)、突出优惠海报,比装修豪华更有用;
3. 外卖赢“性价比与效率”:多平台布局优惠活动,保证出餐和配送时效,避免消费者“跳转到堂食”;
4. 双渠道要适配:不要用一套策略应对所有场景,比如堂食侧重“便捷”,外卖侧重“优惠”,才能覆盖更多消费者。
快餐消费的竞争,早已不是“味道好就够”,而是要精准踩中消费者决策的每一个关键点——从“进入备选集”到“最终下单”,每一步都做好,才能在激烈的赛道中站稳脚跟。
❗免责声明:以上报告均系本平台通过公开、合法渠道获得,报告版权归原撰写/发布机构所有,如涉侵权,请联系删除 ;
❗资料为推荐阅读,仅供参考学习,如对内容存疑,请与原撰写/发布机构联系。